黑尔杰·艾尔宾的音乐
26

黑尔杰·艾尔宾的音乐

主播:阳彻YC
黑尔杰·艾尔宾的音乐TOLVAN BIG BAND Plays the Music of Helge Albin
节目(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阳彻YC

阳彻YC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阳彻YC
关注
诵读英语经典短文
27
为了帮助读者向精通英文的目标更进一步,全专辑各篇短文呈现出过去4个世纪以来英语文学发展的精华。
品味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为全世界所推崇的伟大作家,在他卓越的创作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启发着世世代代的读者。本专辑特别精选莎翁最著名的剧本,将之改写为浅显易懂的短篇故事,带领你一探莎士比亚的文学殿堂。
春天的魔力MAGIC OF SPRING
--
春天的魔力MAGIC OF SPRING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1930年-1951年的录音》
霍洛维兹《1930年-1951年的录音》
这套专辑是为纪念钢琴巨匠霍洛维兹逝世25周年而发行。特别收录了世界首度发行的1936年录制的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霍洛维兹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早年跟随母亲与塔尔诺夫斯基学习钢琴,在基辅音乐院师事传承自安东·鲁宾斯坦一系的布鲁门菲尔德。1925年以前,霍洛维兹都在苏联各地巡回,1926年首度赴国外(柏林)演出,1928年第一次在纽约与毕勤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前,他还只是个没没无名的小子。这天以后,霍洛维兹成了轰动乐坛的青年钢琴家。他在1939年定居美国,1942年成为美国公民。霍洛维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惊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令人深深为之着迷的魅力与气质是其他钢琴家所无法相比的。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霍洛维兹的唱片,但是录音时间多半集中在他定居美国之后,以及上世纪八零年代霍洛维兹晚年的顶尖杰作。为了纪念霍洛维兹逝世二十五周年,发行了这一套三张,录制时间横跨1930年到1951年间,包括第一次发行,1936年录制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送葬进行曲》。青年时期的霍洛维兹以精准、速度敏捷快速闻名。而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八度音与轻松自如弹奏和弦的技巧被当时的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出现。从这套唱片的早年录音可以听出,狂热而且技巧精确的演出效果不只显示出这位年轻人已经站在艺术成熟的门坎上,他对自己的诠释手法也是信心十足。
23
34
巴克豪斯《1966年萨尔兹堡音乐节录音》
巴克豪斯《1966年萨尔兹堡音乐节录音》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巴克豪斯1966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选曲、莫扎特两部《钢琴奏鸣曲》、贝多芬两部《钢琴奏鸣曲》。 萨尔兹堡音乐节是纪念天才作曲家莫扎特,每年夏季在他的出生地举行的盛会。从1877年首届莫扎特音乐节算起,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少著名指挥家如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托斯卡尼尼、福特文格勒、伯姆和卡拉扬等人都曾在音乐节上执棒。1960年新的音乐节大厅建成开放,它能容纳2000多名观众,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舞台。除了歌剧,音乐节还包括管弦乐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和独奏、独唱音乐会。理查·施特劳斯、奥尔夫等著名现代作曲家的新作,都曾在音乐节上首演。由于有众多演艺名家竞相前往献艺,因此,萨尔兹堡音乐节成为当今最激动人心的音乐节。 威廉·巴克豪斯1953年开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演出。这张专辑收录的是他1966年7月30日在该音乐节的一场音乐会实况。曲目有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两部前奏曲与赋格、莫扎特的两部钢琴奏鸣曲(KV283、KV331),还有贝多芬的第23、32钢琴奏鸣曲。当时巴克豪斯已是82岁的耄耋之年,从整体看,他已蜕尽往日“狮王”的威风,变得超然淡泊。 在这张专辑里,尽管我们无法再欣赏到他那重锤般的琴声,惊天地泣鬼神的皇者气派,但却能领略到他遍尝人生滋味的智者风采。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两部前奏曲与赋格,在巴克豪斯的指下铺陈得错落有致、缜密精巧,梳理清晰的声部和精准的速度无不闪烁出理性的光辉。这份火候没有数十年功力而只靠手指头的灵敏,是难以达到的。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大都在明快中略带忧郁,就像远方飘着一丝乌云的睛朗天空。《第11钢琴奏鸣曲》KV331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更因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而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巴克豪斯在迪卡的录音以干净利落的指法,带给听众清澈澄明的体验,而在这个现场演奏中,他却降低弹奏中的颗粒性,突出乐句间的圆滑连接,使音乐更纯净。当然就像辛弃疾的那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对天气的赞美,还是对人生的感悟,就只好由各人自己去品味了。
--
12
塞尔《舒曼·第二、四交响曲》
塞尔《舒曼·第二、四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乔治·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演奏舒曼《第二、四交响曲》、韦伯《“奥伯龙”序曲》。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演奏严谨、细腻,将这几部作品的织体层次勾划得异常清晰。 舒曼《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但由于他的忧郁症和欠佳的身体状况,使得这部作品于1846年10月方完成。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部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d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120,完成于1841年,在妻子克拉拉·舒曼22生日的时候他将这部作品当做生日礼物献给了她,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拉拉的影响,而且在首演时这部作品得到的回应并不好,于是舒曼把这部作品收了回去,再在差不多10年后的1850年至1852年两年间重现修改了配器,并对作品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对于一些分句的延长与缩短,这主要体现在首末乐章之中,他将首末乐章中音符的长度一分为二,从而将每一小节的长度延长为原来的两倍,这样使得演出时乐曲的节奏加快了不少。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比修订前音响更好,更有效果”。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