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1. Orgelbuchlein- Lobt Gott BWV 609

00:00
00:53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16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Klavier示范碟
27
这张专辑是美国发烧独立名厂Klavier Records(发烧友通称老K、大K)的录音精选辑,由世界首席录音大师Bruce Leek制作,它的音乐及音色被音响界评为极品之作。专辑收录了肖邦、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马斯奈、比才等多首经典名曲。 Klavier Records当年凭借着《马斯奈:领袖》(KCD 11007)、《圣桑:动物狂欢节》(KCD 11011)、《圣桑:管风琴交响曲》(KCD 11010)、《比才:C大调交响曲》(KCD11012)这四张专辑,横扫发烧音响唱片市场,也为自己打下一片江山,除获得TAS发烧榜单上的肯定外,只要是Louis Fremaux指挥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肯定是发烧的保证,另外大家都知道Keith.O.Johnson,他为美国Reference Recordings唱片公司录下三十几张发烧片,也替美国Hi-End音响Spectral设计数字线路,后来也转至Klavier公司,录下许多顶级珍贵的录音,况且Klavier公司还有当家录音工程师Bruce Leek(老K的老板,帮Wilson Audio录制Center Stage 舞台正中的那一位),Bruce Leek向来对于录音总是抱持着一个坚持,也就是只使用两支高感度麦克风来收录所要的声音,然后以直刻方式灌录CD。因为 Bruce Leek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真实的还原声音真正的面貌,也才可以十足的彰显出音乐家的个人风格。
塞尔金《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
30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与施耐德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六首德国舞曲》等。 《降E大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作于1784,为其钢琴学生芭芭拉·冯·普莱亚而作,1784年3月17日,在多拉特纳霍福举行的“我的第一次私人演奏会”上首演。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五亿琴王
五亿琴王
在这张著名的试音天碟中,使用了十五把史上最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及“瓜奈利·德·杰苏”名琴,分别演奏十五首经典小品名曲。包括:勃拉姆斯《第五及第二匈牙利舞曲》、克莱斯勒《爱之忧伤》、《吉卜赛人》、巴赫《无伴奏组曲》等等,琴音高贵,旋律迷人。原一手母带,录音师再经过反复试听得出来最佳试听版本后,再以当今最好的数字科技进行重刻及制版,把这一张专辑的音乐性及音响性提升到极限,可说是弦乐录音的终级之作。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利·德·杰苏,两个与小提琴历史及艺术息息相关的名字,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屈指可数,它们每一天都在提升自己的价值,它们永不可能再现,它们是真正的“奇迹制造者”。因为有了1985年成立于芝加哥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因为有杰夫里·富什和玛丽·嘉尔文这样热心艺术、关爱年轻艺术家成长的慈善家们,一把接一把价值连城的名琴从蒙尘的民间、私人保险柜和博物馆的玻璃罩内陆续集中到一个组织,该组织把它们出借给才华横溢的演奏家,使它们重新获得生命,将它们华丽骄人的声音传递给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这张专辑并不是为普通乐迷录制的,它的对象是图书馆、小提琴家、收藏家、学者等等。由于这个制作实在太吸引,任何音响发烧友或音乐爱好者都会为之而心动,希望有机会见识一下。演奏这些曲目的是小提琴家奥利维拉,担任钢琴伴奏的是柏杰德,这两位都是活跃在当今乐坛的演奏家。 负责这个专辑录音的是音响界鼎鼎有名的Eric Wen。但是唱片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发烧友追求的那种要求堂音和空间感等发烧元素的做法,而是一种追求准确真实的录音手法,使每一把琴都反映出自身的声音特色,听起来给人一种非常实在的感觉。
30
15
菲舍尔-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菲舍尔-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这套合辑是男中音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与钢琴家杰拉德·摩尔合作,演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1951-1958年的录音。菲舍尔-迪斯考一生共五次录制舒伯特的《天鹅之歌》,这版录音是最早完成的一份,也最特别,因为这是唯一的一版单声道录音,也是他第一次和钢琴家杰拉德·摩尔的合作。同时,这版录音是从他1951到1958年,七年间多次进录音室灌录的作品中集结起来,而不是一次录成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是因为1950年代多半学者不认为《天鹅之歌》是一阙联篇歌曲集,所以并没有歌唱家进行全册的演唱和录音。而以杰拉德·摩尔当时二十六岁之龄,演唱这套歌集叙述年轻男子失恋心情的写照,他在热情中透露出一种对他演唱技艺的尊重与圆熟掌握,让整版演唱录音越发值得珍藏。 菲舍尔-迪斯考最璀璨的成就——艺术歌曲,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每一个爱乐者历历可数的珍藏。菲舍尔-迪斯考的钢琴伴奏者换过几任,比如杰拉德·摩尔(Gerald Moore)、约尔克·德穆斯(Jorg Demus)等等,演唱的高水准却始终如一,更可贵的是,不同版本的舒伯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时而高贵典雅、时而质朴流畅;有些刻意唱得纯熟圆滑,另外一些则显得宽广沉厚。这一切来源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即便已经那么熟悉的同一首歌曲,他还是说:“在舒伯特的每一首曲子中我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我从来不会以一模一样的方式唱第二遍。”菲舍尔-迪斯考所演唱的《美丽的磨坊女》与他录了十多次的《冬之旅》成为他招牌性的曲目,其甘醇柔美的嗓音、不着痕迹的技法运用、对乐句的严谨控制、对吐字发音的悉心打磨,以及所倾注的充沛感情成为了舒伯特作品演绎中的一代经典。有趣的是,他有一次向记者承认自己是一个“在骨子里很害羞的人”,并不合群,但一到舞台上就会拥有别样的自信。
15
46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1)》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鲁宾斯坦天性慷慨,富于冒险精神,堪称当代最佳的西班牙音乐诠释者之一,他那阿尔班尼士“依贝利亚”(Iberia)绝妙无比的演奏更足以荣耀地所钟爱的西班牙,这也刺激斯特拉文斯基将“彼德洛希卡”改编为钢琴曲,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是席玛诺夫斯基《第二钢琴奏鸣曲》与后续许多品的世界首演诠释者:要是没有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大力推广,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的许多作品恐怕也没有得见天日的机会。虽然如此,在阿图尔·鲁宾斯坦大量的演出录音当中,却独缺完整的“依贝利亚”、“彼德洛希卡”和席玛诺夫斯基的奏鸣曲全集,殊为可惜。 鲁宾斯坦的肖邦演奏也受到他致力于新作品作风的影响。像阿图尔·鲁宾斯坦一样,在其演奏生涯中风格与手法有如此革命性转变的钢琴家,可说是少之又少。为求消弭大众对肖邦音乐有如沙龙花花公子的刻板印象,阿图尔·鲁宾斯坦将一股清新与活力注入其诠释当中,以高尚的情感取代感伤、以力量和高贵取代病态与神经质,并以清晰而明确的音乐线条方向取代含糊的“浪漫”迂回与自我耽溺。刚开始时,阿图尔·鲁宾斯坦这种肖邦风格遭到一阵质疑,其清新之气与高贵风骨被责为冷酷无情,但数年后即转谤为誉,大众一致推崇阿图尔·鲁宾斯坦堪称最伟大的肖邦钢琴家,因为他能在肖邦高卢式的精准与斯拉夫式的热情中求得完美无瑕的平衡。他这种点铁成金的能力得来不易,潜沉的使命感逐渐取代早期的肤浅放荡。他曾大言不惭地告诉一群仰慕者,他演奏的掉音多到可以拼成一首交响曲:由此观之,他早期成功乃肇因于其直截了当的亲和力,而非之后学究式的一本正经,此时他一反其原有个性,生命中较为深沉严肃的一面已展现出来。阿图尔·鲁宾斯坦曾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人说父亲是本可成器的二流钢琴家。因此从四十七岁起他才开始大幅增修演奏曲目,原本的活力依旧,但要增添对细节的注意与对原谱的谨慎态度,为早年的旺盛精力与轻佻所掩盖的从容气度,此时便展露无遗。
27
3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2)》
这张专辑收录了玛塔·阿格丽奇演奏的代表曲目,包括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第一首乐曲是肖邦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阿格丽奇如何让大部份认定这是古典作品的浪漫派人士,听到如此煽动人心、心境变化分明的诠释。飞利浦相当大胆地选出肖邦前奏曲作品45。这是一首阴郁且诗意的佳作,阿格丽奇的诠释相当性格,苦甜交杂的气氛像是预示勃拉姆斯最后一首间奏曲也会交杂着悲伤或曲折的变化,千变万化的装饰奏与结尾部份有类似歌剧的戏倒性及夸张。早些年录制的前奏曲作品28最大的魅力,在于阿格丽奇的演奏掌握到罕有的优美即兴演出及火花。欢欣与颓丧、光彩与阴暗、痛苦与宁静不断交替出现,阿格丽奇捕捉到音乐最原始的本色并创造出炽热的气氛。作品28-1的速度为急板,速度虽快,阿格丽奇的节奏性仍然新鲜而且有条理。如果作品28-2的速度比较偏向小行板而非缓板,阿格丽奇在结尾的几小节中,把它凄凉的风格充份而且清晰地表露无疑。接下来的作品28-4犹如突如其来奔流的血液。作品28-5的开始乐段再一次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平淡的速度,阿格丽奇依旧能清晰地弹出抑扬变化;至于作品28-8的早期拉赫玛尼诺夫式华丽风格、作品28-13中段带有内省风格的“更慢”乐段,很难会有比这更具说服力的诠释。正确来说,作品28-14的速度应该是快板而非急板,只是乐曲中多出一小段如风暴般的乐句(近年有人认为这段乐句并不适合以行板演奏,效果也不具说服力)。在阿格丽奇手中,作品28-16具有相当凶猛的爆发力,手指在第五小节的速度迅如点水,音乐有如所谓“燃烧的太阳”。作品28-23比谱上速度标记“中板”更为狂热,因此速度记号对阿格丽奇来说或许只供参者而已(受到前一首前奏曲影几而产生的夸张?),强烈影响到拉赫玛尼诺夫降E小调《图画练习曲》作品39的前奏曲作品28-24真正展现出令人惊愕的磅礡气势,砰然作响的最后三个音符有如晴天霹雳。
12
4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