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多芙斯卡《斯卡拉蒂奏鸣曲》
2747

兰多芙斯卡《斯卡拉蒂奏鸣曲》

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波兰女大键琴演奏家,钢琴老师是肖邦的学生米恰洛夫斯基。1900年到巴黎,与希伯莱民俗学权威列夫结婚。在丈夫帮助下,她积极钻研17-18世纪的音乐,专致于大键琴演奏艺术,她的突出贡献是复活了大键琴演奏艺术,在触键、指法、连奏、装饰音等方面加以发展。她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与《十二平均律》,应该说最接近巴赫的神髓。这套历史录音,主要包括的是斯卡拉蒂的两套奏鸣曲,另外还附加了巴赫父子和亨德尔的作品。
节目(4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27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1980年1月18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81-1883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指挥风格以端庄稳重、不哗众取宠著称,他注重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追求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情感表达。在《第七交响曲》中,旺德通过紧凑的乐句行进,将作品凝聚出一种超越宗教热情的人类命运斗争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上,也反映在对复杂对位法的精准分析和处理上。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复杂的对位法中,旺德的分析井井有条,使得音乐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旺德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演绎特别注重音乐的情感深度和形式上的完整性。他强调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力量的结合,使得《第七交响曲》不仅具有宏伟的气势,还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层次。第四乐章尤其展现了旺德驾驭自如的能力,他以一气呵成之势带领乐团完成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终章。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他的演绎得到了高度评价。这张专辑不仅展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乐团的严格要求和精准控制。他的指挥风格既保留了布鲁克纳音乐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其现代感,使其成为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典范。
旺德《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1976年8月16-2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9-1881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细节,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在演奏过程中,他特别注重旋律线条的清晰度和乐器之间的平衡,使得整部交响曲既具有戏剧张力,又不失和谐美感。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中特有的“布鲁克纳节奏”进行了精准把握,这种节奏在乐曲中贯穿始终,为旋律提供了稳定的脉动背景。 尽管这部作品在历史上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甚至在布鲁克纳去世后两年才首次完整演出,但旺德的演绎无疑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指挥风格既尊重原作的复杂性,又赋予其现代解读的可能性,使得这部交响曲在当代音乐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旺德《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五交响曲》,1974年7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5-1878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展现了他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技艺。他特别注重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得演奏既具有力度又不失细腻。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庄严而深邃的氛围。第二乐章则以柔板的形式展开,弦乐与木管交织出如歌般的旋律,旺德通过细腻的处理让这一段充满情感张力。第三乐章的谐谑曲部分则展现了作品的活力与戏剧性,旺德通过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节奏变化,使这一乐章既欢快又不失紧张感。末乐章的赋格形式终曲则以宏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复调结构结束全曲,旺德通过精确的指挥和乐团的高度配合,将布鲁克纳对宗教和理想的崇高追求完美呈现。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因其录音质量高、演奏水准卓越而广受好评。尽管有评论指出录音中某些细节处理不够完美,但整体而言,这一版本被认为是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经典演绎之一。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巴杜拉-斯科达《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巴杜拉-斯科达《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巴杜拉-斯柯达演奏的19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包括1971年重新录制的5部)。《留声机》杂志对这套合辑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一名维也纳人,巴杜拉-斯柯达对舒伯特风格了如指掌,他对音乐灌注了热爱之情,没有任何夸张之处。他手下的舒伯特与贝多芬迥然不同,他揭示出轻松抒情的一面,在简约之中流露出浪漫的梦幻色彩,有别于古典奏鸣曲。” 著名奥地利钢琴家保罗·巴杜拉-斯柯达(Paul Badura-Skoda)出生于1927年10月6日,曾经师从钢琴家埃德温·菲舍尔(Edwin Fischer),1947年在奥地利音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由此一举成名。他与同辈奥地利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和约尔格·德穆斯(Jorg Demus)并称为“维也纳钢琴三杰”(Viennese Troika)。 保罗·巴杜拉-斯柯达以演奏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见长。他是一位高产的唱片艺术家,累计录制过200多张唱片,包括上述三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全集。巴杜拉-斯柯达还推崇历史乐器演奏,并拥有多架早期钢琴,他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就在他私人收藏的五架钢琴上完成,分别使用了不同年代制作的钢琴。他在录音时会将同一部作品分别用不同的钢琴演奏,以便让听众了解不同钢琴的声音特性。
77094
马舒尔《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马舒尔《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马舒尔的指挥十分严谨,似乎极少受到20世纪“酒神化”的音乐诠释的影响。在他的手下,贝多芬听来庄严质朴,最小的分节奏都精准得一丝不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形似“太初浑沌”的开头,在马舒尔的指挥下紧张而清晰,有着明确的形态。而在乐队音响方面,马舒尔浑厚、洗练的德国味更仿佛让人直接想象出门德尔松当年的风姿。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125,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此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