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Symphony No.39 K543 - 3. Menuetto Allegretto

00:00
04:1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1976年12月10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的第二版,是布鲁克纳1878-1880年间修订而成的。 旺德的演绎为《第四交响曲》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他追求音色的清澈响亮,使音乐仿佛在雨后的明净空气中展现平常无法察觉的细节。这种表现方式不仅突出了作品的美感,也体现了旺德对音乐流动性的高度重视。他不会过分强调音乐中的突强,而是注重整体的流畅性和内在张力,使得音乐既充满力量又不失细腻。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是无与伦比的经典演绎,展现了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第一乐章的复杂对位法和第四乐章的宏伟气势上,他的分析井井有条,节奏掌控精准,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之中见精深”的境界。这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布鲁克纳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名盘。这部作品通过旺德的演绎,将布鲁克纳音乐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演奏技术完美结合,成为后世许多指挥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旺德《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1981年1月5-1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的第三版,是布鲁克纳1889年进行重要修订而成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对布鲁克纳音乐中复杂情感的表达。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动态变化,将布鲁克纳作品中的神秘、庄严与激动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缓慢而庄严的节奏推进,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而在第二乐章中,他则通过轻快的旋律和生动的节奏变化,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旺德还特别注重对布鲁克纳音乐中复调技法的处理。在慢乐章中,他通过清晰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展现了作品中复杂的复调结构和丰富的和声色彩。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突出了作品的戏剧性,也使其更加贴近布鲁克纳本人的艺术追求。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认为是其艺术巅峰之作之一。他的演绎风格内敛质朴,但又不失激情与力量。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的录音成为许多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
旺德《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
125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二交响曲》,1981年12月1-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的1877年版,是布鲁克纳1877年间在维也纳大幅度修订而成的。 旺德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的清晰呈现。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层次,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复杂情感和戏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弦乐与木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张力的氛围;在第三乐章中,他则通过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动态对比,展现出斯克罗尔舞曲的活力与激情。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1.8万1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什肯纳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什肯纳齐》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演奏的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拉威尔、舒曼、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专辑收录的肖邦作品正可欣赏阿什肯纳齐年轻时期的奇妙丰采,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他对三首中篇练习曲完全掌控的能力与完美的克服曲中艰难技巧部份。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阿什肯纳齐的诠释都应该算是为这些乐曲开启历史新页。以前的钢琴家(其实只需要回想罗森塔尔十足迷人的《降A大调练习曲》)惯于降低乐曲的动态以期仍能保有圆润美丽的音色。阿什肯纳齐在七零年代试着重新以肖邦式的个人观点来诠释李斯特。他在纽约演出李斯特七首超技练习曲就收录在这套专辑中。当年这套录音在听众或乐评界都没有得到好评,因此阿什肯纳齐放弃弹奏完整的十二首练习曲以及向《B小调奏鸣曲》挑战。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有人会认为阿什肯纳齐不缺超凡的技巧,也不乏热情与活力来探索李斯特的作品,或许他唯一欠缺的是碰触到世俗一般人的喜好(例如:《第一号梅菲斯托圆舞曲》中段部份)。李斯特之后的曲子是拉威尔《加斯巴之夜》。在这首曲子里(依我的看法,特别是在),阿什肯纳齐的演出同样无可置疑的具有历史性意义。在我认为,能够拿来当成《加斯巴之夜》评比基准的版本包括吉泽金、米凯兰杰利与富兰梭瓦。阿什肯纳齐的诠释不乏丰富的音色,但是旋律线非常干净。低音声部与黑色浪漫主义色彩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基础,阿什肯纳齐的表现相当完美。无论李斯特还是拉威尔,阿什肯纳齐的表现就像一位杰出的雕塑家,其它诠释者则是壁画家。
7.1万48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爱文德·加尔伯格·詹森指挥的丹麦国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延续前两张专辑侧重北欧曲目探索的脚步,这张专辑她将目光移往更重量级的另一位北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并以更具现代感的丹麦作曲家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搭配。虽然两人的曲风常让人觉得一个是在十九世纪、另一个是二十世纪,但其实,柴科夫斯基也只比尼尔森早二十五年诞生,较年轻的尼尔森出生于1865年,前半生其实都是属于十九世纪作曲家。 身为德国小提琴天后慕特钦点的继承人,动用她的慕特基金会让弗朗留在德国求学,并经常私下指点她,弗朗可以说尽得当代名家的真传。她在汉堡高等音乐院的老师是Kolja Blacher,布拉赫本人虽是德国人,但在十五岁后就赴茱莉亚音乐院拜在狄蕾门下,返欧后又到萨尔兹堡拜在Sandor Vegh门下,这让他的小提琴结合了美国-奥地利两派之长,而再加上慕特的指导,弗朗的提琴中可以听到兼容并蓄的特色。而这点尤其在她的柴可夫斯基中能听出来,她弓法的灵动性和落弓的那种豪放力道,以及带着一丝任性的鼻音,特别适合这部协奏曲的惯用语法。而且她在这版柴科夫斯基演奏中,末乐章最后的尾奏前,更是拉起如火般的快速热情,尽扫任何先前对她以二十六岁挑战这部名作是否能够胜任的疑虑。 一直自认音乐基因里对北欧音乐有强烈认同的弗朗,想必在与慕特等德国提琴家接触时,也一再被肯定她这个直觉的正确性,更因此加强了她对自己诠释北欧曲目的自信,弗朗拉奏的尼尔森同样得利于她琴弓运用的那种灵动性和多层次掌握,再加上她非常柔美抒情的琴音,以及对于此曲中很难掌握的旋律歌唱性和断句处理,她的这份尼尔森,来得比前人的录音更为隽永而且深刻。
2.1万7
希拉里·哈恩《世纪典藏》
希拉里·哈恩《世纪典藏》
这套双CD精选辑是希拉里·哈恩发行的五张专辑的精华,CD1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开头、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缠绵悱恻的行板接续、再绕到巴赫的《恰空舞曲》,最后以勃拉姆斯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小提琴协奏曲》结束;CD2则以贝多芬与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起首,以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随想曲乐章作结,充分展现了哈恩的音乐技巧与内涵。 从这套专辑中可以感受到“天之骄女”无与伦比的知性小提琴演奏。成熟与内涵,从来都被视为岁月的沉淀、阅历的彰显,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尤其在艺术造诣方面,它更是得到无数伟大音乐家的印证,然而今天,这一准则被希拉里·哈恩推翻——1980年出生的她,18岁首次提名格莱美奖、24岁摘得格莱美桂冠、29岁获得《留声机》杂志年度艺术家头衔、2009年再次摘取格莱美最佳器乐演奏奖……她是现今小提琴界罕见的收获了世界上所有顶级音乐奖项的“大满贯”音乐家。    希拉里·哈恩被慕尼黑《南德意志日报》赞为“仅一世纪才见到一次”的小提琴奇才,《时代周刊》杂志的知名乐评人特里·泰奇奥特听过希拉里·哈恩的演奏后赞扬道:“她的曲调轻盈甜美,她的演奏稳健扎实。即使是烂醉如泥,或者是愤世嫉俗的乐评家们,都要融化在她动人的音乐中。”    专注,是哈恩最大的演奏特点,她的每一个音符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音调精准、毫无瑕疵。她的演奏深刻人心,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精湛的技艺,也因为她表演时所投入的智慧,她夺目的表演才能背后是一种深深的确信,这确信使她游弋于古典大师们浩瀚的作品海洋时向世人展示了她一种骨子里的从容,她向世人证明,艺术的成熟稳重与年龄无关。
757910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这张专辑是瓦茨拉夫·纽曼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纽曼是一位风格非常细腻的指挥家,也许是他身上所固有的斯拉夫民族气质的关系所至吧,他指挥的音乐非常富有抒情性,在对乐曲的表达处理上,他给人的感觉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对感情的处理与控制恰到好处,而对待声音的处理则显得十分清晰和干净。纽曼是一位很好地掌握和表现斯拉夫民族精神与气质的指挥家,他对于这类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的演释是非常出色的,当然,要说最为出色的还是要数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他对于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苏克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为擅长和具有权威性的了,这种特征无论如何是与他和祖国之间的民族血脉关系紧密相联的,这里面既有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直接影响,又有着生活习俗和精神因素的间接关系,因此无论从思维上还是从气质上都能够达到一种自然的协调一致,这些方面应该说是纽曼能够极其成功地指挥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1877年,勃拉姆斯把德沃夏克介绍给德国出版商希姆洛克,希姆洛克请他按照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模式写一组舞曲,演奏形式是钢琴二重奏。德沃夏克接受约稿后只用了两个月就写成八首民间风格的舞曲,在创作过程中他发现这些曲子很适合写成管弦乐,于是他索性写了两套手稿,一套是钢琴二重奏的,一套是管弦乐的,作品编号都是46。从那时到现在,流行的是管弦乐《斯拉夫舞曲》,二重奏的演奏机会不是很多。《斯拉夫舞曲》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这是因为民族主义音乐当时正在形成潮流,民族风格的音乐有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入欧洲乐坛,激起人们对民族乐派的浓厚兴趣。
4.8万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