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戈多夫斯基》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戈多夫斯基》

这张专辑收录了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舒曼、贝多芬等的钢琴作品。 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1870年-1938年)犹太血统俄裔美国钢琴家、作曲家、教师。据一些资料上说,戈多夫斯基的手很小,他的技巧并不是那种辉煌无比,令人眼花缭乱的超技类型,他令人昏厥的技巧是高度的手指独立性,这个需要艰苦磨练的技术,在戈多夫斯基的身上可谓浑然天成。因此在演奏他自己改编的肖邦练习曲中,就能发挥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效果:在他的改编练习曲中,占了绝大多数都把原作中的右手部分移去左手演奏,而且经常有左手独奏的版本,这个情况下,光是一只手就必须演奏两个甚至多个声部,不但需要十分完美的改写,还需要很好的手指独立性,这样才能使手指在几个声部的演奏中不缠在一起。
节目(4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13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斯特恩、伊斯托敏《门德尔松·钢琴三重奏》
26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门德尔松的两部《钢琴三重奏》。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完成于1839年,是门德尔松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深刻的意境。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三者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舒曼曾称赞其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 《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6,作于1845年,呈献给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斯博。与《第一三重奏》相比,此曲更具强烈的激情、深邃的思维与创新的技法,其如歌般的旋律悠长而鲜明,在古典结构的和谐均衡之中显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诗人霍洛维兹》
霍洛维兹《诗人霍洛维兹》
霍洛维兹是这样一位钢琴家——当你提到某某作曲家时,你不会首先想到霍洛维兹的演奏;但是听霍洛维兹演奏任何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你都会为他完美的演奏倾倒。这就是作为一名纯粹的钢琴家的最光辉的榜样,霍洛维兹几乎不与别人录制室内乐。在我看来,任何其他乐器的声音相对于霍洛维兹的琴声来说,都是杂音。 说到舒柏特,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肯普夫,施纳贝尔,科曾或是布伦德尔等人的名字,谁会一来就想到霍洛维兹?但是听霍洛维兹演奏的舒柏特,无论是原汁原味的舒柏特,还是李斯特的改编过的,或者是其他作曲家改编的;无论是短短几分钟的小品,还是在这里我想说的宏大的奏鸣曲D.960,他的演奏都是如此令人陶醉,像仙境一般。 这张专辑起名《诗人霍洛维兹》,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了。CD收录的两部作品:上面提到的舒柏特奏鸣曲和舒曼的《童年情景》都是极富诗意的,这诗意在霍洛维兹的诠释下更是迷人。舒柏特与舒曼本身就有天生的相似,纯洁的心灵和对浪漫的甚至不可感知的世外桃源的憧憬,以及对童年和往事的无比怀念,还有那种向往着超脱尘世,自我沉醉的感情,这造就了音乐史上最浪漫的三位作曲家,另一位毫无疑问是肖邦。而霍洛维兹也正是这么一位钢琴家,只是浪漫的情调多少还带有贵族味道。 听着他晚年的这些珍贵的录音,看着锃亮的钢琴前端坐的他那苍老却不曾有一点倾斜的身躯,黑白琴键间那已不再如往昔一般爆发出万马奔腾的气势的双手,透过在他演奏《诗人如是说》那最后几个和弦时凝望着时间与空间的幻灭的眼中那眷念的深情,在一丝不易察觉的惆怅中,人们感到,霍洛维兹真的老了。没有了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留下的只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度,对白驹过隙般人生沧桑的无比感慨和篱落呼灯世间儿女的人间最纯真的感情的彻底的坦然……
76
1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德温·费雪》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德温·费雪》
这张专辑收录了艾德温·费雪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的钢琴作品。以现今的标准来看,费雪演奏的巴赫离现在认为“正确”的标准还太远,不少学院派钢琴家对这些“浪漫主义”的录音都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这些贴在费雪身上的“浪漫”标签实在把他的艺术过份单纯化,而且没有点到核心。依照费雪的看法,诠释者的任务是“找出作品原有的特色”,他认为巴赫时期高速发展的演奏技巧在二十世纪已经没落,巴赫乐谱上的动态指示、声音记号或速度标示很少,得全靠演奏者的直觉、学习与自行去揣摩音乐风格。费雪揣摩的方式是全面性研究巴赫的作品,而且不只局限在键盘乐器作品上。 《十二平均律》录音是费雪研究巴赫作品的重要里程碑。这是第一套(多年来也是唯一一套)《十二平均律》全集录音,首次发行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是它仍然称得上本世纪最优秀的录音之一。在旋律线条与微妙的音色变化上,为这套专辑挑选曲目的布伦德尔认为,选出的这几首前奏曲与赋格是他听过最令人兴奋的演出。在费雪诠释的巴赫里,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个性与色彩,复杂的对位结构明晰,但是又不流于一般钢琴家在诠释巴赫时,完全仰赖敲击键盘的方式以求各声部的结构清楚。费雪尤其重视音质,很少人能弹出如他一般美丽的最弱音乐句。毫无敲击痕迹的圆滑线乐句有着如宗教般自然安详的气息,这种特色在《十二平均律》第一辑的升c小调、降b小调、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还有f小调、升f小调及b小调赋格可以清楚听见。《十二平均律》第二辑的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小调前奏曲、降B大调前奏曲及升b小调前奏曲是费雪音色变换的最好范例。甚至在费雪特意夸大风格的乐曲里,最弱音乐句还是经常在音乐里出现,第二辑的d小调前奏曲第十八小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突如其来的动态把乐曲带往令人兴奋却又充满张力的境地。
44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