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参《小提琴实况录音辑》

高参《小提琴实况录音辑》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高参的演奏实况录音。第一首乐曲塔蒂尼《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一改以前听到的钢琴伴奏,由演奏家沈凡秀弹奏羽管键琴,给人展现返璞归真的巴洛克风格。高参先生持名琴尼克拉·加利亚诺,以高超的琴技与羽管键琴默契的配合,一气呵成将这首被誉为小提琴古典顶峰之作的奏鸣曲诠释得委婉动人。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然不在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内,但我觉得这部协奏曲相当的完美,除了优美的旋律,对演奏家诠释此曲意境的掌控、技巧的完成度也相当高。这首大部头作品由指挥家胡咏言先生执棒,指挥EOS交响文献乐团协奏。乐曲的开头为聆听者展现了北欧寒冬飘雪静谧的意境,东方一缕阳光初升万物复苏。小提琴在高把位奏出连绵不断优美的音符表示人们又进入新的一天,开始耕耘劳作。陈怡的《思念》,短短的3分43秒的无伴奏小提琴独奏,以滑奏开始,乐曲短小精悍充满西洋乐曲的风格,相当好听。许述惠的《渔舟唱晚》(为小提琴和古筝而作),由苏畅弹奏古筝,经典的旋律加上小提琴与古筝默契的配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20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莱昂斯卡娅《舒伯特·奏鸣曲、即兴曲》
莱昂斯卡娅《舒伯特·奏鸣曲、即兴曲》
这是钢琴家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1985-1997年的舒伯特作品演奏录音。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的演奏在朴实中现真情、在淡泊中见伟大,以自由心灵照亮作曲家幽微的乐思,在琴音里诉说平凡中的不平凡。她长期演奏舒伯特的音乐,并系统灌录了舒伯特的独奏作品,尤其偏爱舒伯特晚期创作的大型奏鸣曲。 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Elisabeth Leonskaja)1945年出生在乔治亚共和国首府提比利希(Tbilisi)一个单纯的律师家庭。她按部就班地学习,11岁和乐团合作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12岁演奏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17岁时则在罗马尼亚恩奈斯可大赛(Enescu Competition)夺冠。这次胜利让伊丽莎白一战成名。原本已要在提比利希音乐院就读的她,从布加勒斯特返回故乡途经莫斯科,就被莫斯科音乐院钢琴系主任“抓”到系上,不经考试就成了学院新生。伊丽莎白在莫斯科的老师鼎鼎有名的米尔斯坦(Yakov Milstein)。米尔斯坦个性内向而谦虚,虽非活跃舞台的演奏家,却是热中学术、著作等身的大师。他曾是莫斯科四大门派中伊贡诺夫(Konstantin Igumnov)的学生与助教,而伊贡诺夫又师承李斯特晚年弟子西洛第(Alexander Siloti),一向以独到且深入的李斯特诠释闻名。米尔斯坦承传大师,所撰写的李斯特传记,至今仍是俄国学派的经典之作。
25
44
鲁宾斯坦《贝多芬、圣-桑·钢琴协奏曲》
鲁宾斯坦《贝多芬、圣-桑·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鲁宾斯坦的演奏录音:1、与多拉蒂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1967年12月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录制;2、与舒瓦兹指挥的BBC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1957年11月2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录制;3、独奏维拉-罗伯斯的钢琴套曲《洋娃娃家族》第一部的其中三首作品、肖邦的《练习曲》、《谐谑曲》各一首。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8,作于1805年至1806年间。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钢琴协奏曲形式,开篇即由钢琴独奏出第一主题,并且这是一部异常柔美的协奏曲。 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2,完成于1868年。圣桑的整体音乐风格继承了法国传统音乐的高雅、严谨风格,同时也不缺乏适时的创新。圣桑比较注重对作品内在神韵与情感的追求,因此,我们能够在这首钢琴曲中看到较为规整的结构和优美的旋律线条。《第二钢琴协奏曲》有着十分美妙、清新与优雅的音乐风格。乐曲的音响明朗流畅,能够让欣赏者的精神缓缓放松,愉悦而轻松。圣桑在演奏技法方面也体现出清晰、统一的风格特点,旋律端庄而优美,如同少女的唱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每个细节都非常感人,可以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协奏曲没有独特的形式,也没有慢速度的中间乐章,取而代之的是活泼生动的谐谑曲。《第二钢琴协奏曲》不仅有高难度的演奏技术,还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这部协奏曲比较注重对演奏部分的烘托,使钢琴与其他乐器合作时,能够产生恢宏大气的音响效果。而且整部作品的布局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圣桑对音乐形式、情感及层次感的注重。 维拉-罗伯斯《洋娃娃家族》钢琴套曲第一部,完成于1918年。此曲描绘的是洋娃娃不同的个性及气质。《洋娃娃家族》第一部“洋娃娃”是三部钢琴套曲中最出色,也是最闻名的一部,其中的第七首《小丑》是钢琴家鲁宾斯坦的保留曲和返场曲。除了这第七首外,其他每首作品都有两个标题,其中一个是做玩具的布料,另一个则是玩具的特征。
--
11
卡尔·戴维斯《德利布》
卡尔·戴维斯《德利布》
这张专辑是卡尔·戴维斯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德利布的音乐作品。包括《希尔薇娅》芭蕾组曲、歌剧《拉克美》选段、歌剧《国王寻乐》、《葛蓓莉娅》选段。 德利布(Delibes,1836-1891年)法国作曲家。德利布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和舞台剧有关,他先后共完成了超过20出的歌剧和轻歌剧和三出芭蕾舞剧,他也有创作艺术歌曲等作品,但室乐、管弦乐作品则近乎欠奉。当中以芭蕾舞剧《葛蓓莉娅》、《希尔薇娅》、歌剧《拉克美》为他的代表作。 1870年德利布最著名的舞剧《葛蓓莉亚》首次演出。该剧结构完整,世态风俗的描绘色彩丰富、抒情喜剧形象突出,充分表现了德利布优美典雅的风格。1876年他的第二部舞剧《希尔薇亚》首次演出,这是一部神话题材的作品。音乐主题贯穿发展,舞蹈造型鲜明。德利布一共创作了20余部歌剧,其中以《拉克美》与《国王如是说》最为著名。1883年他的歌剧《拉克美》首次上演,这部东方色彩浓郁、心理刻画细腻、充满戏剧性的歌剧至今仍在欧美歌剧院经常演出。 德利布的作品与法国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旋律流畅优美、管弦乐配器清澈秀丽,是雅俗共赏的精品,在各国颇为著名。他的舞剧音乐对欧洲芭蕾舞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柴科夫斯基等的舞剧音乐都深受其影响。此外,他还写有三十多首浪漫曲、歌曲以及一些合唱曲。 德利布于1881年起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1884年被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德利布的创作以戏剧音乐为主,而其中又以芭蕾音乐成就最高。他大胆创新,丰富了人民风俗描绘的色彩,扩充了心理刻画的传统手法,并发展了戏剧性的因素,使芭蕾音乐进一步交响化,被称为“芭蕾音乐之父”。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