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Symphony No.6 Op.68 - 2. Andante molto mosso

00:00
12:27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五交响曲》,1974年7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5-1878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展现了他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技艺。他特别注重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得演奏既具有力度又不失细腻。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庄严而深邃的氛围。第二乐章则以柔板的形式展开,弦乐与木管交织出如歌般的旋律,旺德通过细腻的处理让这一段充满情感张力。第三乐章的谐谑曲部分则展现了作品的活力与戏剧性,旺德通过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节奏变化,使这一乐章既欢快又不失紧张感。末乐章的赋格形式终曲则以宏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复调结构结束全曲,旺德通过精确的指挥和乐团的高度配合,将布鲁克纳对宗教和理想的崇高追求完美呈现。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因其录音质量高、演奏水准卓越而广受好评。尽管有评论指出录音中某些细节处理不够完美,但整体而言,这一版本被认为是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经典演绎之一。
旺德《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1976年12月10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的第二版,是布鲁克纳1878-1880年间修订而成的。 旺德的演绎为《第四交响曲》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他追求音色的清澈响亮,使音乐仿佛在雨后的明净空气中展现平常无法察觉的细节。这种表现方式不仅突出了作品的美感,也体现了旺德对音乐流动性的高度重视。他不会过分强调音乐中的突强,而是注重整体的流畅性和内在张力,使得音乐既充满力量又不失细腻。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是无与伦比的经典演绎,展现了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第一乐章的复杂对位法和第四乐章的宏伟气势上,他的分析井井有条,节奏掌控精准,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之中见精深”的境界。这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布鲁克纳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名盘。这部作品通过旺德的演绎,将布鲁克纳音乐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演奏技术完美结合,成为后世许多指挥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旺德《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
8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1981年1月5-1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的第三版,是布鲁克纳1889年进行重要修订而成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对布鲁克纳音乐中复杂情感的表达。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动态变化,将布鲁克纳作品中的神秘、庄严与激动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缓慢而庄严的节奏推进,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而在第二乐章中,他则通过轻快的旋律和生动的节奏变化,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旺德还特别注重对布鲁克纳音乐中复调技法的处理。在慢乐章中,他通过清晰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展现了作品中复杂的复调结构和丰富的和声色彩。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突出了作品的戏剧性,也使其更加贴近布鲁克纳本人的艺术追求。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认为是其艺术巅峰之作之一。他的演绎风格内敛质朴,但又不失激情与力量。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的录音成为许多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哥德堡七重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七重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哥德堡七重奏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是巴赫这部键盘杰作的世界首个七重奏版本录音。 《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2.4万33
小泽征尔《德沃夏克在布拉格》
小泽征尔《德沃夏克在布拉格》
《德沃夏克在布拉格》1893年12月16日,德沃夏克的代表作、其最后一部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于纽约举行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100年后,即1993年12月16日,为了庆祝这部伟大作品首演的成功和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当今最活跃的音乐大师——东方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小提琴王子帕尔曼、捷克钢琴大师弗库什尼、多次荣获格莱美奖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和世界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斯塔德齐聚布拉格斯美塔纳音乐厅,举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音乐会,演出了德沃夏克的著名作品。 这张专辑即是这场盛大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在专辑中,这些世界顶尖的音乐大师们的表现异彩纷呈,女中音歌唱家斯塔德演唱了《妈妈教我的歌》等两首歌曲,她的演唱圆润甜美、饱满厚实,令人赞赏不已。帕尔曼、马友友以及乐团演奏的《狂欢节序曲》,高水准的表现让人难以忘怀。这是一张高水平演出的现场录音名盘。 在这张CD里,女中音斯塔德(Frederica von State)只唱了两首歌,其中一首是《妈妈教我的歌》。但是,只这两首歌就足以让她入选。短短的两首歌,她表现出圆润甜美与厚实的嗓音却让人赞赏再三。除了女主角之外,这张CD的其他节目也是所有女中音演唱CD所没有的。您同时还可以听到帕尔曼、马友友、弗库什尼(Rudolf Firkusny)以及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这张是1993年12月16日在布拉格斯美塔纳音乐厅所录下的,全部都是德沃夏克的作品。没想到这个厅里所录下的音质会这么的优美,我建议所有古典乐迷都要买一张。
7.1万11
希拉里·哈恩《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希拉里·哈恩《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大卫·辛曼指挥的巴尔的摩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伯恩斯坦《小夜曲》。希拉里·哈恩的演奏,不仅风格刚健、技巧圆熟,更难得的是,她那清新脱俗的提琴音色和音乐性格,她的演奏完全不曾受到不良音乐习惯的沾染,乐思稳健且直观,见解独特并能兼顾传统。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1806年完成。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自古一直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伯恩斯坦《小夜曲》,副标题“根据柏拉图《会饮篇》为小提琴、弦乐队、竖琴和打击乐器而作”。创作于1954年,题献给美国小提琴家斯坦因的夫人。此曲接近小提琴协奏曲,透过它,我们能清晰了解伯恩斯坦不俗的作曲才华,既使属标题音乐,我也愿意把它作为纯音乐来听,它的确带有描述性,但我感觉其内发源点更多的来自于音乐自身的逻辑,也可以这样说,创作灵感源于柏拉图作品,但音乐的走向更多的得益于纯音乐的律性,语言阐述方式与纯音乐的内发性表达难分难解,也由于结构相对紧凑,律性十足,颇有引人入胜处,听者基本可以脱开柏拉图原作来欣赏,这是不同于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地方。
4.4万8
阿劳《RCA、哥伦比亚唱片全集》
阿劳《RCA、哥伦比亚唱片全集》
这套12CD合辑是钢琴家阿劳在1941至1983年间为美国胜利唱片公司(Victor)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所录制的所有专辑汇总。其中1946年到1950年之间是阿劳第二次赴美拓展事业的高峰,唱片公司完全尊重他以艺术眼光对曲目所做的抉择。当时录制的曲目包括:理查·施特劳斯《滑稽曲》、韦伯《音乐会小品》、贝多芬《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阿尔班尼士《伊贝利亚》等。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1991)智利钢琴家。自幼有神童之称,曾到柏林求学,后定居纽约,持续其国际钢琴大师的演出生涯,誉满全球,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阿劳的演奏曲目范围十分广泛,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作品均有独到的建树,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结合完美,并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构思。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是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作品的权威演奏家,最脍炙人口的录音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1914-1915年的乐季是他演奏生涯的大事,阿劳首次于柏林演出,先前他已经在德国以及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深入地拜访旅行,之后便展开了在欧洲各地所举行的一连串演奏会,他的演奏生涯也才正式确立。1921年阿劳首度回到南美洲,举办了数场音乐会,1922年第—次在伦敦登台。1924年回到母校Stern音乐院工作,直到1940年辞去职务。1927年因为获得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的肯定,使得他的声名更加稳固。1935年在柏林举行的一系列十二场的纪念音乐会中演奏了「音乐之父」巴赫的全部键盘作品,表现令人激赏。1940年离开柏林回到智利,在圣地亚哥创立钢琴学校。战争期间,阿劳完全投身在美国演奏,1941年举家迁往纽约定居。战后成了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世界各地的演奏邀约不断。而这套合辑中的录音也因而开始于此。 无疑地,阿劳的音乐成就足以与布索尼、拉赫曼尼诺夫齐名,为本世纪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擅长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伯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传统音乐家的作品,对于阿尔班尼士、葛拉那多斯、德彪西、韦伯、理查·施特劳斯等近代作曲家的作品也十分在行。
8.2万16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