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斯托特《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89

凯瑟琳·斯托特《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凯瑟琳·斯托特1986-1990年期间的全部独奏录音,包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福雷、拉威尔、德彪西、布瑞吉、艾尔兰、沃尔顿等的钢琴独奏作品。 凯瑟琳·斯托特(Kathryn Stott,1958年12月10日-)英国女钢琴家,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其演奏生涯,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福雷钢琴作品的权威演绎者之一。凯瑟琳·斯托特1958年出生,毕业于梅纽因音乐学校,后来随梅纽因的妹夫路易斯发·肯特纳和拉威尔生前唯一的嫡传弟子维拉多·佩勒米特学习演奏,最后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20岁时参加1978年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第5名。虽不算大师,却也非常活跃,以擅长演奏法国作曲家作品而闻名。她因在Hyperion唱片公司灌录一系列福雷钢琴作品集,获得了留声机大奖。1995年,她主持了曼彻斯特的福雷作品国际音乐节,并被法国政府任命为艺术总监。她灌录过的唱片还包括拉赫玛尼诺夫、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她常常和马友友等联袂到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地演出室内乐。
节目(12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27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1980年1月18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81-1883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指挥风格以端庄稳重、不哗众取宠著称,他注重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追求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情感表达。在《第七交响曲》中,旺德通过紧凑的乐句行进,将作品凝聚出一种超越宗教热情的人类命运斗争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上,也反映在对复杂对位法的精准分析和处理上。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复杂的对位法中,旺德的分析井井有条,使得音乐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旺德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演绎特别注重音乐的情感深度和形式上的完整性。他强调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力量的结合,使得《第七交响曲》不仅具有宏伟的气势,还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层次。第四乐章尤其展现了旺德驾驭自如的能力,他以一气呵成之势带领乐团完成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终章。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他的演绎得到了高度评价。这张专辑不仅展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乐团的严格要求和精准控制。他的指挥风格既保留了布鲁克纳音乐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其现代感,使其成为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典范。
旺德《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1976年8月16-2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9-1881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细节,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在演奏过程中,他特别注重旋律线条的清晰度和乐器之间的平衡,使得整部交响曲既具有戏剧张力,又不失和谐美感。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中特有的“布鲁克纳节奏”进行了精准把握,这种节奏在乐曲中贯穿始终,为旋律提供了稳定的脉动背景。 尽管这部作品在历史上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甚至在布鲁克纳去世后两年才首次完整演出,但旺德的演绎无疑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指挥风格既尊重原作的复杂性,又赋予其现代解读的可能性,使得这部交响曲在当代音乐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旺德《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39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五交响曲》,1974年7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5-1878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展现了他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技艺。他特别注重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得演奏既具有力度又不失细腻。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庄严而深邃的氛围。第二乐章则以柔板的形式展开,弦乐与木管交织出如歌般的旋律,旺德通过细腻的处理让这一段充满情感张力。第三乐章的谐谑曲部分则展现了作品的活力与戏剧性,旺德通过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节奏变化,使这一乐章既欢快又不失紧张感。末乐章的赋格形式终曲则以宏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复调结构结束全曲,旺德通过精确的指挥和乐团的高度配合,将布鲁克纳对宗教和理想的崇高追求完美呈现。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因其录音质量高、演奏水准卓越而广受好评。尽管有评论指出录音中某些细节处理不够完美,但整体而言,这一版本被认为是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经典演绎之一。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之声》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之声》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演奏的十五首咏叹调改编名曲,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舒伯特《圣母颂》、德沃夏克《月之颂》、唐尼采蒂《情泪徒劳》等。约书亚·贝尔亲自精心挑选歌剧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将他们重新编写成适合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小提琴的另外一种风貌。小提琴的音色很温暖,有时厚实得像中提琴,柔顺、自然地抚摸着听者疲惫的心。约书亚·贝尔在用琴声表达一个心灵歌者的倾吐状态,这无疑已经奏效了。那些柔曼的法国作品和少数的俄国、德国作品,加上德沃夏克那令人难忘的《月之颂》,真让人感到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自然而然。 约书亚·贝尔的选曲非常大胆,选择了许多以往从未被人想过、改编过的知名旋律。并且请来韩籍钢琴名家裘元朴、知名女高音安娜·涅崔科相助,由他在第十五首中理查·施特劳斯《明天》一曲中担任伴奏的小提琴,这样的名家级演奏,相当珍贵。而他的选曲也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音乐品味,像是改编近年来又重新被喜爱的女高音咏叹调《月之颂》,就是他个人坚持的。在他那把1713年斯特拉迪瓦里名琴(Gibson)的辅助下,这张充满了名曲和柔情拉奏的专辑,可以陪伴你度过恬静浪漫的夜晚。
1.4万15
布吕根《木笛演奏作品选辑》
布吕根《木笛演奏作品选辑》
这套12CD的纪念性录音,收录了法兰士·布吕根演奏各种前巴洛克、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作品的录音。 1934年诞生于荷兰的法兰士·布吕根(Frans Bruggen),在古乐(尤其是木笛)复兴运动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他是首位置身专业木笛演奏而且成就非凡的音乐家。他积极投入研究文艺复兴、巴洛克音乐风格,为了找出正确的史料,他深入欧洲许多国家的图书馆,挖出深埋了250年以上的古乐谱,又商借了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大小木笛,经过整理、研究、练习,展开他首度的“木笛独奏会”。 透过布吕根的演奏,让学术界第一次知道,原来知名的作曲家如巴赫、亨德尔、维尔瓦第、泰勒曼等,为木笛创作了这么多的曲子。布吕根可说是重现了巴洛克时期的木笛盛况,人们不再只是听说,而是可以真真实实的听到巴洛克时期优美的木笛音乐。 除了演奏古曲外,布吕根还邀约世界各地的知名现代作曲家为木笛创作现代作品,由于布吕根对木笛这样的积极态度,整个欧洲进入了布吕根风潮。他对木笛的研究精神及演奏能力,为后代树立了一个典范。布吕根所录制的木笛唱片数量,至今仍是后辈演奏家无法向背,可以说目前的演奏者只是将他所录过的曲目重新录制。尚未有一后人超越他的成就。 英国的作曲家Eve O Kelly这样推崇布吕根:“他的演奏风格极尽表达之能事,技巧完整富于弹性变化,……是建立在研究和演奏‘存活的历史乐器’,以及考据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实际的作法上。” 布吕根的成就获得荷兰当局封为国宝级人物,并于现今的海牙皇家音乐院设立终身教职。当时,想要把木笛演奏学好,就必须前往木笛圣地── 荷兰,也就是布吕根的门下学习,才能得到最新、最正确、最有考据的木笛演奏法。这开启了所谓荷兰派的木笛教学。 收藏这一套合辑的真正原因,是布吕根本人的艺术性。考虑到他在大约30年前从录音室演奏转为指挥,因此实际上他所有的独奏和合奏录音都是在数字录音出现之前制作的,当今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可能只知道或主要是靠名声知道他的乐器演奏生涯。
766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