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蕾丝《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3577

皮蕾丝《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为了庆贺皮蕾丝70岁生日,发行了这套合辑,收录了皮蕾丝的全部独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以及她最擅长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肖邦的夜曲。湖水般的清澈、诗人般的敏感,从皮蕾丝演奏的音乐里就能听出她的性格,不为名利所动,也并不积极扩充曲目。作为一个不常录音,现场演出也越来越少的艺术家,这套合辑对乐迷们而言非常珍贵。 皮蕾丝(Maria Joao Pires,1944-)葡萄牙女钢琴家。她的演奏,音色极美,又善于在节奏与分句处理上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其演奏的莫扎特、肖邦,都极具魅力。她和杜梅、王建一起,已形成室内乐的最佳搭档,其演绎的室内乐作品有一种清新的美感。 皮蕾丝在乐坛一开始就是凭着她音色优美、乐思纯净无瑕的莫扎特演奏受到瞩目。她和莫扎特的关连,或许只能以天赋来解释。因为她7岁的音乐会上就是弹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不过这还不是她最早举行的独奏会,因为身为神童的她,5岁就开了第一场独奏会。因为她有着这样惊人的禀赋,葡萄牙政府在她9岁时就颁发青年音乐家奖章给她。而因为她杰出的天份,家人也非常注意她的音乐修养,让她在里斯本音乐院毕业后,立刻前往德国慕尼黑音乐院,投入钢琴家恩格尔的门下。恩格尔的影响对皮蕾丝肯定是很大的,因为恩格尔本人就是专精维也纳古典乐派演奏风格的莫扎特名家,他也为华纳灌录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全集的录音,是禀承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名家(恩格尔本人则是法国钢琴家科托的学生)。 皮蕾丝后来在1970年赢得布鲁赛尔为贝多芬诞生200周年纪念举行的贝多芬大赛首奖,也因此早期是以弹奏贝多芬闻名,同时在肖邦、巴赫和舒伯特(她为华纳录了许多舒伯特奏鸣曲)演奏上也相当受到好评,但后来她却因为灌录了一套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在欧洲也由法国华纳发行),成绩斐然而忽然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这其实是她始料所未及的。但究其原因则不难了解,身为神童的皮蕾丝,早年在作曲上的训练给了她对音乐深入的认识,使她在演奏时不追求单纯的技巧为满足,而以探索音乐性灵层面为目标。她往往能从乐曲的结构去寻找乐曲的真义与美感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她会成为伟大莫扎特诠释者的原因,因为她所演奏的莫扎特,不仅仅有官能的美,还有一种结构上的平衡美。
节目(22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罗杰斯特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
68
这张专辑是罗杰斯特文斯基分别与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三、四交响曲》、《哈姆雷特组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拥有着卓越技巧的大师。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以一种非常镇静和有条理的精神状态来影响乐队,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轻松的幽默感来调动和引导乐队队员,启发他们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泼辣豪放、才气横溢,具有敏锐的色彩感和柔润的音乐性,善于借助于朝气蓬勃的手法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协调与均衡。他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家的重要因素。
西蒙·黛娜史坦《巴赫·二、三部创意曲》
758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西蒙·黛娜史坦重返巴赫的怀抱,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基石之作《二、三部创意曲》。这些优美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古典乐迷的最爱,透过她的优异诠释,将让巴赫的作品更广为人知。西蒙·黛娜史坦曾表示,记忆中,最早听过的巴赫作品便是《创意曲》。《纽约时报》表示:“在巴赫作品众多如林的诠释中,这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声音”。《史雷特杂志》称:“她犹如过往的音乐女祭司,如兰道芙斯卡(Wanda Landowska)与海丝(Myra Hess)。”而《时代杂志》则称:她“捕捉到了新鲜与精巧”。 巴赫一共写了30首创意曲,其中,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15首。《二部创意曲》是巴赫比较精巧的创作之一,高、低声部各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的却是巧夺天工般的效果,可以把它比喻成知己,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互相欣赏、理解走到一起。《三部创意曲》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在巴赫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波利尼《莫扎特·第17、21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著名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莫扎特的第17、21钢琴协奏曲,并亲自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协奏。 《第十七钢琴协奏曲》,G大调,K453,作于1784年4月,6月13日在德普林克的浦雷亚府首演。该曲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乐曲美妙动听,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 《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此曲进行曲般雄壮的开曲气氛,以及充满奔腾般诙谐精神的终乐章,还有中间乐章始终优美如歌的行板,都体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妙笔。不仅如此,此曲还充分体现了主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并非纯粹的“炫技之作”,并且以莫扎特独有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均衡感,使得听众根本找不出管弦乐与主奏乐器(钢琴)之间不协调的丝毫破绽。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拉格四重奏团《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布拉格四重奏团《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这套9CD合辑收录了布拉格弦乐四重奏团演奏的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作品。该团的演奏非常精彩,流淌的弦乐音流,音色优美,音场丰富饱满。《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室内乐在德沃夏克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演录的频率大大低于他的交响曲、其他管弦乐曲甚至钢琴曲等。德沃夏克那充满灵感音符的大脑中不乏动人的旋律,而在室内乐作品中似乎更注重几种弦乐音色搭配与细腻的情绪交流。 布拉格弦乐四重奏团是当今乐坛最重要的室内乐组之一,在弦乐四重奏组合人才辈出的捷克,布拉格四重奏团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室内乐团,该团创建于1972年,成员来自布拉格音乐学院学生。自成立后,该团传承了捷克独特的四重奏传统,秉持着老派组合的和谐、完美、优雅,以精湛的音乐技艺为业界的瞩目。 德沃夏克(1841-1904)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也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大师,其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惊人的作曲天赋。从其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按照不同的地点进行划分,分为:捷克国内的探索阶段、德国的发展阶段和美国的成熟阶段。在捷克,年仅二十岁的德沃夏克在乐队中担任中提琴手,创作了一首弦乐五重奏作品,这也是其弦乐创造的开始,《A大调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D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等作品的创作,让他在乐坛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地位,也掌握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规律,为之后弦乐四重奏创作打下了基础;在德国定居以后,德沃夏克扩宽了视野,创作水平进一步提升,《E大调第八弦乐四重奏》、《d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和之前的作品相比,形式和内容更加成熟;在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G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尤其是其《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作品中融入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德沃夏克的一生中,弦乐四重奏创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作品数量多、质量高,达到了同时期音乐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10.6万71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伯姆》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伯姆》
这张专辑是奥地利指挥家卡尔·伯姆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乐团。 卡尔·伯姆(Karl Bo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奥地利指挥家,二十世纪著名的指挥大师。卡尔·伯姆指挥音乐作品,给人以纯正、端庄、沉稳、深厚的感受,而不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浮躁的情绪。伯姆的音乐手法是简洁、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义的过度伤感,也不沉溺于放纵的技巧表现,实现了平衡巧妙、音响柔和、节奏稳固的音乐效果。 在音乐内在意义的表现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过份地注入感情,不牵强地借助理念和逻辑来表达作品,而是从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内在的美;例如在指挥瓦格纳歌剧时,伯姆也不是突出、夸张瓦格纳的激情和虚华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滥为收敛,将纯粹的内在音乐精神凝聚起来,表现出紧张、庄重的美。 卡尔·伯姆是一位对艺术极其认真严肃的指挥家,亦是一位典型的继承维也纳传统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邃。伯姆诠释作品时,总是抱着一种客观笃实的态度来研究作品的内容,并力争用一种明确朴素的手法来引导乐队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从这一点看来,他是一位富于理性的指挥家,而正是这种有着极强控制力的理性,才使他将古朴的维也纳风格保持得那样正统、完好和自然;伯姆的指挥有着异常高雅的意境和气质,人们可以从他指挥演奏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性,总是力求作到朴实、稳重和深厚。 伯姆在20世纪指挥艺术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奥歌剧和交响乐指挥权威;在歌剧方面,他对莫扎特、贝多芬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权威的演释,而这其中又尤以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最为突出——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来说,他的演释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这位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不但是伯姆在艺术上的一位恩师,同时也是他的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伯姆作为交响乐指挥家也有着极为光彩的业绩,他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大量交响音乐作品,都有着很有特色的演释。伯姆虽然一生中指挥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他却不是一个指挥曲目丰富的指挥家,这种情况是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很大关系的;他一生基本只指挥德奥作品,对于其它国家的作曲家他几乎是从不过问的,在富于理性的德奥作品中,伯姆却真正找到了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
1.2万11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录音辑》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9CD合辑是钢琴家吉列尔斯,1954-1972年间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爱乐乐团、新爱乐乐团合作的演奏录音。 CD1-3收录了吉列尔斯1968年4月29日-5月4日在克利夫兰赛佛伦斯音乐厅,与乔治·塞尔指挥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5部钢琴协奏曲。一位是看起来内敛,实际上拥有钢铁般意志力的钢琴演奏家,另一位是以训练要求严格著名的指挥,他们二人相遇之后,会激荡出什么火花呢?在这个录音中,吉列尔斯没有采用早年注入凶猛的火力的演奏,而是偏重在音色的平稳度与抒情的灵性上。吉利尔斯经常强调的“自然”并不是光指音乐的自发性而已。在固定的节奏之外,谨慎的思考可以为乐曲增添不同的效果,就像这个录音中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他把崇高威严的气势带进这部协奏曲。 CD4收录了吉列尔斯1957年4月30日-5月1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一录音棚,与利奥波德·路德维希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路德维希是位奥地利指挥,对音乐的处理工整严谨,吉列尔斯在这个录音中一反他在演奏俄罗斯作品时那种激昂奔放的手法,稳健的速度、遒劲的触键、绵密的结构将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贝多芬音乐中的雄浑崇高铺排得丝丝入扣。 CD5收录了吉列尔斯1957年6月1-2日(贝二)、6月19-20日(贝一)在巴黎瓦格拉姆音乐厅,与安德烈·范德努特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这个录音是吉列尔斯正值壮年录制的,他以高超的技巧与丰富的情感变化,细腻地诠释了贝多芬这两部早期钢琴协奏曲。 CD6收录了吉列尔斯1954年3月9-10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与安德烈·克路易坦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1954年3月12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独奏莫扎特《第十六钢琴奏鸣曲》。 CD7收录了吉列尔斯1954年3月11日(拉三)、1955年6月13日(圣二)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与安德烈·克路易坦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1955年10月19-20日在纽约Capitol Studio独奏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与赋格》的第五首和第二十四首。
3.7万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