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双钢琴和钢琴二重奏作品
6719

莫扎特·双钢琴和钢琴二重奏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由Ingrid Haebler、Ludwig Hoffmann、Jorg Demus、Paul Badura-Skoda演奏的莫扎特钢琴二重奏录音,肯定是这些欢快而富有感染力的钢琴作品最令人愉快的录音之一。这些作品充满了可爱的曲调、华丽的构思和发人深省的主题。这是一些罕见的作品,即使是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也会乐意欣赏,但其复杂程度是如此之高,即使是高深的音乐家也能完全被迷住。专辑的录音干净明亮,没有一丝生硬,其音效让听者觉得自己就像坐在钢琴旁边。 钢琴的二重奏的表演形式可以分成两类:较早出现的一种形式是钢琴四手联弹,这种形式是指两位演奏者在同一架钢琴上演奏;另一种其后出现的是双钢琴的演奏形式,便是指两位演奏者分别弹奏一架钢琴来完成一首作品。四手联弹的出现刚开始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难点就单手或双手弹奏比较容易的段落,然后由教师弹奏比较复杂的段落。1756年,莫扎特写过一封信:“在伦敦,沃尔夫冈为四手联弹写了一首奏鸣曲,我敢保证,在此之前,没有人这样做过。”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也说到“钢琴二重奏的辉煌始于莫扎特”。由此可以证明,钢琴二重奏的出现是由莫扎特开始的。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作于1781年的维也纳。据称莫扎特在教授约瑟华钢琴期间,两人产生过一段隐蔽的爱情。这部作品正是莫扎特为了与约瑟华一同演奏而精心准备的。在当天音乐会后,莫扎特对其父亲说:“我们十分成功地一起演奏了这部新的奏鸣曲。”再看莫扎特创作这部作品的几年时间里,莫扎特经历了丧母的悲伤、与一直欺辱他的大主教决裂等一系列打击,使他痛苦不已。但在这部作品中,却听不到一丝忧伤的情感,而是热情洋溢而又优美的旋律。 莫扎特总体的音乐风格也是田园的、世俗的、孩子气的、幽默的、迂回的、乐观的、诙谐的。同样这部作品也是贯穿以这样的风格特点。 这部作品是莫扎特唯一的一部双钢琴作品。既然是双钢琴,所以两架钢琴的配合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这部作品中,两架钢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伴奏与被伴奏的关系,而是两者相互对答,相互竟奏的关系,很像歌剧中二重唱的感觉。 因此,两架钢琴在演奏时必须注意演奏风格、音量、音色、力度、速度得统一。
节目(23)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八、第九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八、第九交响曲》,1979年5月28日-6月2日、1978年6月10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其中《第八交响曲》采用第二版,1890年创作;《第九交响曲》采用初版。 旺德指挥的《第八交响曲》录音版本广受好评,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这个版本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获得了留声机大奖,评价极高,被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布鲁克纳演绎之一”。旺德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录音版本同样备受赞誉。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创作版本”的演绎之一。 旺德的指挥展现了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注重保持作品原有的韵味,同时通过精准的律动性构建和情感表达,将布鲁克纳音乐的厚重感与精神内涵完美呈现。他的这个录音版本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还成为了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旺德《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41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1980年1月18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81-1883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指挥风格以端庄稳重、不哗众取宠著称,他注重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追求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情感表达。在《第七交响曲》中,旺德通过紧凑的乐句行进,将作品凝聚出一种超越宗教热情的人类命运斗争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上,也反映在对复杂对位法的精准分析和处理上。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复杂的对位法中,旺德的分析井井有条,使得音乐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旺德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演绎特别注重音乐的情感深度和形式上的完整性。他强调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力量的结合,使得《第七交响曲》不仅具有宏伟的气势,还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层次。第四乐章尤其展现了旺德驾驭自如的能力,他以一气呵成之势带领乐团完成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终章。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他的演绎得到了高度评价。这张专辑不仅展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乐团的严格要求和精准控制。他的指挥风格既保留了布鲁克纳音乐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其现代感,使其成为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典范。
旺德《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1976年8月16-2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79-1881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细节,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在演奏过程中,他特别注重旋律线条的清晰度和乐器之间的平衡,使得整部交响曲既具有戏剧张力,又不失和谐美感。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中特有的“布鲁克纳节奏”进行了精准把握,这种节奏在乐曲中贯穿始终,为旋律提供了稳定的脉动背景。 尽管这部作品在历史上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甚至在布鲁克纳去世后两年才首次完整演出,但旺德的演绎无疑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指挥风格既尊重原作的复杂性,又赋予其现代解读的可能性,使得这部交响曲在当代音乐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录音。包括进行曲、小夜曲、嬉游曲、交响曲、交响协奏曲、c小调弥撒等。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1989年,阿巴多接替卡拉扬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阿巴多接过了指挥棒,但卡拉扬时代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卡拉扬是柏林爱乐乐团的统治者,他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他与乐团的交流方式是单向度的,乐手对于他的一切,只能照单全收。而阿巴多并不这样。他似乎深谙这个时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沟通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阿巴多行事圆融,同乐团之间的相处非常和睦,在乐团的12年里,柏林爱乐这个世界顶级乐团可谓政通人和。阿巴多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阿巴多的指挥,集众家之所长,集名师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挥特点。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双手极富有魅力,眼睛里有音乐。 在这套录音中,阿巴多对于莫扎特音乐内在细节的掌握非常清晰而且一丝不苟,诠释重心明确,是非常难得体会到的莫扎特聆赏经验。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精致洗练、技艺高超,对莫扎特作品的理解更是获得音乐界的一致赞扬。
13.5万62
伯姆《莫扎特·弦乐小夜曲》
伯姆《莫扎特·弦乐小夜曲》
这张专辑中包括莫扎特的三部著名小夜曲,由指挥大师伯姆带领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录制。 流连晚宴的弦乐:《G大调第13号小夜曲》K525,穿着华服的绅士和淑女拿着酒杯,沉醉于享乐之中。乐队不定的演奏,轻快地旋律源源不绝流泻而出。这首轻松地弦乐小品《G大调第13号小夜曲》多半就是在上流社会如此的庆典或晚宴上演奏。如果是正式的演奏会上正襟危坐、屏息静听,恐怕就会失去曲子的趣味性。 《D大调第9号管弦乐小夜曲“邮号“》K320,在旅行回到萨尔兹堡之后,莫扎特开始对他的大主教老板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过,从1779年初到隔年夏天的一年半岁月里,他依然以宫廷音乐家的身份在大主教的官邸里任职。这段时间,他将旅行途中得来的灵感化为作品,杰作包括K.318、K.319、K.338三首交响曲。而管弦乐作品更是丰富,第9号小夜曲就是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 《D大调第6号管弦乐小夜曲》K239,1776年时的莫扎特,一方面在萨尔兹堡担任宫廷音乐家,一方面暂时停止写作交响曲,奏鸣曲等内容比较艰深的作品,开始转向创作社交性与娱乐性的音乐,因此写了很多小夜曲与嬉游曲,这些作品都具有优雅华丽的色彩。这首《D大调第6号管弦乐小夜曲》跟半年后的名作《哈夫纳小夜曲》,就是最能充分表现此种风格的作品。
6.5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