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特《钢琴独奏录音辑》
1.7万

李赫特《钢琴独奏录音辑》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的多张钢琴独奏唱片。虽然李赫特通常避免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但这个系列的作品和作曲家的范围广泛而丰富。李赫特不喜欢在录音棚演奏,但合辑中大部分的录音资料,包括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韦伯《d小调奏鸣曲》、德彪西《Estampes》、斯克里亚宾《第五奏鸣曲》和舒曼《C大调幻想曲》,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八奏鸣曲》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六首《前奏曲和赋格曲》仍然是经典的录音室录音。 从1956年到1992年,这套合辑还展示了李赫特从难以捉摸的激情青年到朴素的键盘老手的演变过程。如果李赫特对晚期巴赫和莫扎特作品的“素简”式诠释是一种后天的品味,那么我们就无法否认这位钢琴家的专注和迷人的演奏是多么引人入胜。以前错过这些唱片的李赫特粉丝会发现这套合辑是真正的性价比逆天。
节目(42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伯特、舒曼、德彪西》
30
这张专辑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与布里顿合作,演奏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舒曼《五首民谣》、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这是最具经典色彩、最超值的唱片之一。专辑中的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被誉为此曲的最佳版本。舒伯特这首独特作品原是为六根弦的阿佩乔尼琴所作,罗斯特洛波维奇改以四根弦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却丝毫不见滞涩,功力深厚。布里顿虽以作曲家名世,但其钢琴演奏同样出色,体现了互为衬托的效果。此外,这张唱片还收录了舒曼《五首民谣》Op.102、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两位大师的配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旺德《布鲁克纳·第八、第九交响曲》
120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八、第九交响曲》,1979年5月28日-6月2日、1978年6月10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其中《第八交响曲》采用第二版,1890年创作;《第九交响曲》采用初版。 旺德指挥的《第八交响曲》录音版本广受好评,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这个版本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获得了留声机大奖,评价极高,被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布鲁克纳演绎之一”。旺德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录音版本同样备受赞誉。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创作版本”的演绎之一。 旺德的指挥展现了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注重保持作品原有的韵味,同时通过精准的律动性构建和情感表达,将布鲁克纳音乐的厚重感与精神内涵完美呈现。他的这个录音版本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还成为了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旺德《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111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1980年1月18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初版,是布鲁克纳1881-1883年间创作的。 旺德的指挥风格以端庄稳重、不哗众取宠著称,他注重音乐的内在逻辑和结构,追求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情感表达。在《第七交响曲》中,旺德通过紧凑的乐句行进,将作品凝聚出一种超越宗教热情的人类命运斗争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上,也反映在对复杂对位法的精准分析和处理上。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复杂的对位法中,旺德的分析井井有条,使得音乐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旺德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演绎特别注重音乐的情感深度和形式上的完整性。他强调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力量的结合,使得《第七交响曲》不仅具有宏伟的气势,还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层次。第四乐章尤其展现了旺德驾驭自如的能力,他以一气呵成之势带领乐团完成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终章。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他的演绎得到了高度评价。这张专辑不仅展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乐团的严格要求和精准控制。他的指挥风格既保留了布鲁克纳音乐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其现代感,使其成为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典范。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4)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D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K576,作于1789年,为当时德国公主腓德烈格·夏尔蒂·邬露莉格而作。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奏鸣曲第一主题在主和弦分散和弦上开始,经过句由第一主题后半部发展而成,A大调第二主题也由第一主题引导而来。发展部由呈示部小尾奏的分散和弦开始,再以第一主题开头的分散和弦为材料构成对位。再现部再现第一主题后,再现第二主题,再再现经过句旋律。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主题反复后,以升f小调奏插入句,主题经32分音符快速音群,以升f小调作反复。再经32分音符经过句,以主调再现主要主题后,以尾奏结束。第三乐章,小快板,D大调,变化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轻快的风格,经过句后是属调的第二主题。幻想曲风格的小尾奏后,第一主题再现,发展,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后,以第一主题作尾奏。 《D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K284,作于1775年。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呈示第一主题后,经经过句而呈示属调的第二主题,后面承接同是属调的乐句而完成呈示部。发展部以低音和高音的交替为中心,再现部按原型再现。第二乐章,波兰舞曲风格的回旋曲,行板,A大调。在主题之后,奏有回音或涟音的第一个插入句,回到主题后,第二插句为升f小调,然后再现第一插句,变形的主题作第二次再现而曲终。第三乐章,主题与12段变奏,D大调。主题为法国风格的小型抒情调,第七变奏是d小调,第八变奏再回到D大调,至第十一变奏变成如歌的慢板,最后的第十二变奏则为快板。据说,这是莫扎特最喜欢的一部钢琴奏鸣曲。 《D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K311(284c),作于1777年。第一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轻快的第一主题后,经经过句,以属调呈示第二主题,以4小节作呈示部短结尾。发展部以这个结尾动机而开始发展,发展部接着是第二主题后半部分的倒逆,经8分音符音群,进入用主调展示第二主题。再现部再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尾奏。第二乐章,富表情的行板,G大调,回旋曲式。主题加以反复后,经经过句,以属调展示插句。主题第二次以主调出现,插句也以主调回来,主题第三次出现而连向尾奏。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D大调,结构方式与第二乐章类似。
2.5万9
克莱默《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奏鸣曲》
克莱默《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奏鸣曲》
这套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大师吉顿·克莱默演奏的小提琴奏鸣曲录音,包括:1、与钢琴家阿格丽奇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舒曼《第一、二小提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二小提琴奏鸣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五条旋律》、巴托克和杨纳切克《小提琴奏鸣曲》、梅西安《主题与变奏》;2、与钢琴家瓦列里·阿法纳西耶夫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布索尼《第二小提琴奏鸣曲》;3、与钢琴家奥列格·迈森伯格合作的理查·施特劳斯《小提琴奏鸣曲》。 克莱默与阿格丽奇于1984年开始了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的录制。由于种种原因,全集经过了十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经过十年的磨砺,他们之间的配合已经炉火纯青。小提琴的声音比较靠前,使得克莱默细腻多变的音色有清晰的表现;钢琴的音场有一定的宽度和纵深感,与小提琴形成两个清晰的层次,交相辉映。 克莱默和阿格里奇都是个性极强的演奏家,但在合作中,克莱默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其细腻优美的音色变化,在乐段之间的对比上有较大的起伏,在一些旋律段落中又尽力突出音乐的抒情性。阿格里奇则对钢琴的分量的把握非常准确,她并没有更多地突出钢琴,而把大部分表现空间留给了小提琴,但是在结构性和弦支撑上则给旋律以坚实的支持。这就使得作品整体的平衡感极佳,两人的合作在旋律流畅性和乐段交接点上的转换则真正显示出他们的默契。
3.8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