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德修《莫扎特·第24、27钢琴协奏曲
169

卡萨德修《莫扎特·第24、27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卡萨德修与米特罗普洛斯、舒里希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56年8月、1961年8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莫扎特《第24、27钢琴协奏曲》。卡萨德修作为法国钢琴演奏学派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平和安详、明朗清新、自然流畅,没有过多的容易吸引人的突出之处,却也自成一体。 《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K491,作于1785年到1786年间,完成于1786年3月24日。此曲以其丰富的戏剧性内容,深远的感情内涵,以及交响发展的深度都堪称十九世纪协奏曲的巅峰之作。 《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完成于1791年1月5日。此曲是莫扎特生命中最后完成的钢琴协奏曲,全曲清彻、朴实而纯粹,反而呈现出惊人而高贵的深度,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有“天堂之歌”的称号。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已是内外交困,喜新厌旧的维也纳人不再象以往那样青睐他的作品,他的学生一个个离他而去,在经济上陷入窘境,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但这一切并没有在这部作品里丝毫地流露出来,相反却呈现出一种平静与从容,一种摆脱了感官美的纯净。音乐家傅聪认为此曲是莫扎特的精神遗嘱,代表他精神升华的最高境界。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
109
这张专辑收录了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两个录音:1、与钢琴家乔治·博列特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1985年11月录制;2、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1982年9月录制。
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
27
这张专辑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佩特洛夫,1991年1月3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录音。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遗产的致敬,也是对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发展的重要回顾。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23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柯曾《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
柯曾《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1970年9月钢琴家柯曾与布里顿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柯曾继承了施纳贝尔演奏莫扎特传统,在其晚年又有发展,个性突出而又不过分标榜个人,感觉崇高而又不乏人情味。由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担任指挥,也算是此版一个特别之处。专辑由著名天碟录音师韦尔金森亲自录制,音质自然、丰满。《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评语:“柯曾1970年于英国斯内普小镇与布里顿共同录制这张唱片,但自律甚严的柯曾一直不满意自己的成绩,想再录一次,他的愿望知道1982年去世都没有达成。但Decca却也将这个录音出版。听者仍为其火花般令人炫目的表现方式深深吸引,而录音技术则保留住他丰富漂亮的音色。”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作于1785年。此曲形式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戏剧性之强是首屈一指的。它有莫扎特后期交响曲的规模与气势,甚至给人以“贝多芬先声”之感。此曲也是莫扎特少数的小调作品,直接反映了他骨子里渗透着忧郁、阴暗心绪的精神世界。 《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作于1791年。此曲是莫扎特所做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莫扎特的精神遗嘱”,是作曲家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心声。从听觉感官出发,此曲流畅悦耳、歌唱自如;从理性思维出发,此曲有着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写作技巧。《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就是作曲家直面死亡的最后心声,第一乐章似是在诉说往事,有悲有喜,但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第二乐章一切归于平静,优美而不沉溺,是对人生与死亡的最后思索,没有了无奈,没有了惆怅,只是坦然面对。第三乐章是对人生的最后回眸,与死亡渐行渐近的莫扎特,面对死亡时已不再挣扎,所有苦难最终得到了安息的宿愿,平衡美在此作品中达到极致。
2.4万6
贾然《舒伯特·第16、19钢琴奏鸣曲》
贾然《舒伯特·第16、19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中国青年钢琴家贾然演奏的舒伯特两部《钢琴奏鸣曲》和她父亲贾达群的三首《前奏曲》。 舒伯特在1815至1828的13年间,创作了二十多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看似与他最擅长的艺术歌曲类型相去甚远,其实却是他承继贝多芬的伟大馀绪、渗入自己的美妙巧思,最后以另一种风貌超越贝多芬,而自成一格的独特作品。 专辑收录的D.845与D.958两部作品,分别创作于1825与1828年,皆是舒伯特晚期的创作,彼时经历过1822年谱写《流浪者幻想曲》升华的他,已能说出非同前辈的一家之言。前者《a小调第16钢琴奏鸣曲》(D.845),是他第一首得到出版的钢琴奏鸣曲,此曲演奏时间超过四十分钟,也成为他之后同类曲目特殊长度的典例;后者《c小调第19钢琴奏鸣曲》(D.958),则是他生命中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首作,与贝多芬的最后一首《第32钢琴奏鸣曲》调性相同,颇有仿效与致敬之意,虽然在舒伯特死后11年,才得与D.959、D.960一起出版,却成为他最受后世青睐的钢琴作品之一。 出身上海音乐学院的贾然,是当代钢琴大师葛拉夫曼的门下弟子,擅于演奏古典时期与浪漫时代早期的作品,从她的录音史中不难窥见她对舒伯特的钻研与热爱,傅聪曾对她演奏的舒伯特评论道:“在你的演奏中我感受到了音乐虚幻的意境,很受启发。”更难得的是,这张专辑还收录了其父亲、作曲家贾达群的三首《前奏曲》,“父女同台”为舒伯特献礼,当属贾然职业生涯的里程碑。
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