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1371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卡蒂雅·拉贝克、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在1982年、1987年录制的,收录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四部双钢琴作品。 自从童年时期,卡蒂雅·拉贝克和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便与音乐为伴,热衷于各类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柏辽兹、贝里奥、利盖蒂、梅西安等等。她们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虽然似乎相互对立,但她们确实同样能驾驭各类作曲家的作品,从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勃恩斯坦,甚至武满彻、鲁托斯拉夫斯基以及现今的年轻作曲家。姐妹二人今年都已经60几岁,却依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拉贝克姐妹出生在法国,从小学习音乐,196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演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让她们真正成名的,是1980年录制的双钢琴版的《蓝色狂想曲》,这张唱片卖出了50多万张。拉贝克姐妹相差两岁,但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俩个性迥异,姐姐卡蒂雅喜欢讲话讲个不停,热情活泼,妹妹玛丽尔则更优雅,经常半嚼着手指,显得沉静忧郁。就像她们的性格一样,在舞台上的时候,姐姐负责演奏华丽的高音部分,妹妹则甘当绿叶。在一次采访中,卡蒂雅笑着说:“没错,我喜欢演奏高音部分,但是有她(妹妹)在那里支撑着我,我感觉很自在。”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钢琴套曲,是根据1910年创作的同名芭蕾舞剧中三个片段改编而成。套曲中的三首乐曲是:《俄罗斯舞曲》、《彼得鲁什卡的小屋》、《忏悔节集市》。这首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曲之一的伟大作品,要用钢琴去表现一个交响乐团,对演奏家的音色想象力和技术控制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节目(1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科斯蒂克《卡巴列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全集》
---
这张专辑是德国钢琴家迈克尔·科斯蒂克与阿伦·弗朗西斯指挥的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卡巴列夫斯基的四部钢琴协奏曲、《幻想曲》、《狂想曲》。 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1904-1987年)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1904年12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40-1946年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9-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音乐语言与民歌、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有密切联系。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 卡巴列夫斯基一共创作了四部钢琴协奏曲。其中《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193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3岁。后来他又在1973年重新修订了该作。这部作品有着极为简洁的主题和弹性的节奏,音乐舒展、色彩明快,同时也颇有动力感、空间感和戏剧张力。 《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52年,是“青年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小提琴协奏曲》1948、《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9、《第三钢琴协奏曲》1952)。这部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其中某些部分还采用了一些民歌、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使这部作品更通俗化,更容易让人接受;另一方面又不乏抒情性,通过抒情与明朗的交替,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不会感到繁琐和费解。在卡巴列夫斯基的笔下,旋律的出现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乐章旋律的节奏清晰明快、色彩明朗,以双音的形式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比单音更厚实,旋律更加突出。第二乐章以抒情为主,二钢琴以跳音的形式流淌出优美的旋律,为一钢琴旋律的出场起了完美的铺垫作用,使其抒情性更加浓厚。第三乐章又回到一乐章的清晰明朗的节奏特点,但比第一乐章更加欢快,旋律出来时更加生动,虽然在这一乐章的主题中,右手以琶音形式出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旋律的走向,反而使其更加轻巧、动人,旋律更加自然、纯净、质朴。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基本是以丰满、浑厚的音响和光辉宏大的气势为特点,使这部协奏曲更加“交响化”。
迈克尔·伯德《布鲁赫·大提琴协奏小品》
---
这张专辑了布鲁赫的五部作品:1、大提琴家马丁·奥斯特塔格与迈克尔·伯德指挥的德国西南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四部《大提琴协奏小品》;2、单簧管演奏家卡尔·施勒希塔、中提琴家艾卡特·施洛伊弗与迈克尔·伯德指挥的德国西南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单簧管与中提琴、管弦乐团双重协奏曲》。 《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作品47,作于1881年。这部作品以犹太人的希伯莱祷歌曲调为主题,所以又名《晚祷》。犹太人在赎罪节(9月末或10月初)开始之日,群聚于一堂,彻夜祷告,以赎一年之罪。“科尔尼德莱”是祷歌的第一句,意为“我辈都起誓”。作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d小调,慢板,主题缓慢而沉重,在低音区吟诵,有一种沉郁悲伤的色彩;第2部分,D大调,主题舒展悠长,委婉如歌,明净而安宁,仿佛在歌颂神的恩泽与威力无比,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在幽寂的冥想气氛中结束。《凯尔特主题柔板》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作品56。《圣母颂》作品61。《牧歌》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作品55。 《单簧管与中提琴、管弦乐团双重协奏曲》作品88,作于1911年,属于布鲁赫的晚期作品,却始终秉承着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动听。中提琴和单簧管都是中低音区的乐器,放在一起,当然让这部作品蒙上一种温柔、忧郁的色彩。
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
294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康德拉辛指挥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大卫王”是音乐爱好者对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爱称。他在小提琴艺术的高峰上统治多年,慷慨地与听众和学生分享他的才华,在技艺、音乐感知、深刻与有说服力的诠释方面。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大部分当代小提琴家都很欣赏他的演奏。有意或无意地,他的苏联同事和下一代音乐家都渴望达到这位伟大演奏者所划定的最高标准,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个人风格的影响。 这张专辑的曲目包括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的19世纪俄罗斯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都是为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利奥波德·奥尔创作的,但都被他拒绝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是全球小提琴曲目宝库的一部分。两部作品都是由苏联国家交响乐团伴奏,该乐团由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朋友和永久合作伙伴,著名指挥家基里尔·康德拉辛指挥。这些唱片于1945-1957年间录制,正值这位伟大音乐家演奏的黄金时期。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作于1878年。此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部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这部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柴科夫斯基《忧伤小夜曲》作品26,作于1875年。此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乐曲为行板,降b小调,后又转为降a小调,3/4拍子。小提琴独奏的主题在G弦上展开,如长吁短叹般甜美而又充满悲情,饱含着抑郁的色彩。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作于1904年。此曲是他辉煌技巧性的代表作,从中可看到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格拉祖诺夫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卡蒂雅·拉贝克、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在1982年、1987年录制的,收录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四部双钢琴作品。 自从童年时期,卡蒂雅·拉贝克和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便与音乐为伴,热衷于各类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柏辽兹、贝里奥、利盖蒂、梅西安等等。她们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虽然似乎相互对立,但她们确实同样能驾驭各类作曲家的作品,从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勃恩斯坦,甚至武满彻、鲁托斯拉夫斯基以及现今的年轻作曲家。姐妹二人今年都已经60几岁,却依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拉贝克姐妹出生在法国,从小学习音乐,196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演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让她们真正成名的,是1980年录制的双钢琴版的《蓝色狂想曲》,这张唱片卖出了50多万张。拉贝克姐妹相差两岁,但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俩个性迥异,姐姐卡蒂雅喜欢讲话讲个不停,热情活泼,妹妹玛丽尔则更优雅,经常半嚼着手指,显得沉静忧郁。就像她们的性格一样,在舞台上的时候,姐姐负责演奏华丽的高音部分,妹妹则甘当绿叶。在一次采访中,卡蒂雅笑着说:“没错,我喜欢演奏高音部分,但是有她(妹妹)在那里支撑着我,我感觉很自在。”
5.8万15
马蒂努、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双钢琴作品
马蒂努、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碧扎克双钢琴组(由Lidija Bizjak、Sanja Bizjak两姐妹组成)与Radoslaw Szulc指挥的斯图加特爱乐乐团合作,演奏马蒂努、普朗克、肖斯塔科维奇的《双钢琴与乐队协奏曲》、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奏鸣曲》。两姐妹的技术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非常接近,在演奏中相互间的默契犹如一人。 这四首作品都是20世纪双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出生在塞尔维亚的利迪娅和桑贾·碧扎克姐妹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顺序,将《双钢琴协奏曲》和《双钢琴奏鸣曲》结合在一起。每部作品都是其作曲家最具特色的作品。 马蒂努的协奏曲是这四部作品中被演奏最少的一部,这可能是由于钢琴家和管弦乐队在实现完美的协调方面所面临的困难。马蒂努的音乐在碧扎克姐妹的手指下闪闪发光。他们享受着爵士乐般的变化和有趣的对位。 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双钢琴小协奏曲》作品94号,作于1953年。无论是创作背景还是作品体裁,都显示出他对于这首作品的别样情怀。 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作于1932年。作曲家无意表达任何深刻的内涵,纯粹是为听者、演奏者以及创作者自己提供听觉和性情上的愉悦。这一点很可能是此曲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这也证明了在当代音乐变得越来越复杂时,质朴悦耳的“简单音乐”还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这部协奏曲自由地、富有想象力地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既有传统的,也有时尚的;既有古典的,也有流行的。
28810
王羽佳、陈锐《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
王羽佳、陈锐《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
2014年,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任命二十八岁的法国指挥家布兰吉耶为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这套合辑是布兰吉耶与乐团合作的首套唱片,曲目包括拉威尔所有的管弦乐作品,以及由王羽佳担任独奏的《左手钢琴协奏曲》与《G大调钢琴协奏曲》、由陈锐担任独奏的《吉普赛人》。专辑录制于以出色声学效果闻名的苏黎士音乐厅,除了钢琴协奏曲、《吉普赛人》与《珍妮的扇子》中的信号曲,所有的录音都是音乐会实况录音。乐评人形容布兰吉耶与拉威尔“就像是手与手套”,他以拉威尔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展现出自己在声音色彩上的天生敏锐度。 虽然德彪西与拉威尔这两名法国作曲家突破独霸欧洲乐坛已久的德奥系统浪漫派音乐,后人也常以“印象派”来形容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但是,这两个人的乐风其实完全不一样。拉威尔的音乐非常着重细节变化,再加上他以身上的巴斯克血统为荣,所以音乐里常常可以听到西班牙的影子。而到了晚期,拉威尔因为美国黑人爵士乐等其他音乐元素的影响,作品风格已经明显脱离印象派,以客观规律的乐句结构、勇往直前的节奏性质、以及与十八世纪音乐风格相似的明晰情绪,取代了印象派特有的朦胧、飘忽的气氛、及主观自由的曲式。
273150
杜卡斯、施特劳斯、拉威尔《双钢琴作品》
杜卡斯、施特劳斯、拉威尔《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杜卡斯、理查·施特劳斯、拉威尔的双钢琴作品。 杜卡斯《魔法师的弟子》作于1897年,原曲是一首交响诗,这张专辑中采用由拉宾诺维奇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内容取材于歌德的诗,讲的是魔法师的弟子趁师傅外出时,偷偷的摆弄起师傅的魔法扫帚来,结果却搞的水漫金山,十分狼狈。这首乐曲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效果。 理查·施特劳斯《家庭交响曲》作品53,作于1903年。原曲是一部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中采用由奥托·欣格尔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是施特劳斯所有作品中最受人攻击的之一。曾有人认为它是乏味的、毫无幽默感的作品,由于它直率地描绘了简单的家庭生活而使人感到非常窘迫,而且,人们常常把它作为范例来说明施特劳斯过分的幽默和拙劣的趣味。 拉威尔《圆舞曲》完成于1920年春天。原曲是一部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中采用由拉威尔亲自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中,至少有八个大调主题,不少主题表面看来相似,但却包含着不能说是纯粹炫耀的一种节奏、和声的微妙变化。拉威尔从基本的3/4拍里引出丰富的变化,而主题生硬扰人的音程,开了法国作曲家之先。那些始终认为这部作品浮华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具有惊人的活力。
19622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3.5万9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让-吉恩·凯拉斯与钢琴家亚历山大·萨洛合作,演奏德彪西、普朗克的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包括:德彪西《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甚慢板圆舞曲》、《谐谑曲》、《间奏曲》;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d小调小品》、《小夜曲》、《法兰西组曲》。 德彪西《d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部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德彪西《甚慢板圆舞曲》作于1910年,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常常像加了一层弱音效果,沙龙小品般的《甚慢板圆舞曲》不仅表现了沙龙里空虚如泡影一样的迷离气氛,更是添上了一层忧郁阴暗的色彩。 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43,此曲是古典与二十世纪创作技法的结合,运用二十世纪新的和声手法与传统的创作方式,将大提琴演奏技巧发挥地淋漓尽致,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普朗克《法兰西组曲》作于1944年,源于对故乡法兰西普罗旺斯的美好童年回忆。
2.3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