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朵听故事Vol.13《上帝的花园》

00:00
14:11
主播信息
185xxxx706934

185xxxx706934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185xxxx706934
关注
意思课堂
--
「意思课堂」是一档爱乐剧管发起以「文艺为起点,新知为动力,分享为纽带」的播客节目,依靠旗下各剧院的自营演出资源,聚焦戏剧、音乐、舞蹈、文学、社会等领域,邀请领军艺术家或文化学者,以讲座或主创对谈等形式的节目录制,打造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文化播客沙龙,致力于「艺术破圈,思想共生」。
小耳朵听故事
18
「小耳朵听故事」是由西安音乐厅发起的一档儿童类音乐故事节目,在这儿你可以听到温暖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能滋养到所有的大朋友和小朋友!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科罗廖夫《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
科罗廖夫《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钢琴家叶夫根尼·科罗廖夫2016-2017年间录制的,曲目为贝多芬晚期的四部钢琴独奏作品。 《大赋格》作品134,作于1825–1826年,于1827年出版,题献给鲁道夫大公。原为《第十三弦乐四重奏》作品130的终曲,因过于冗长而成为独立的一首作品,编号为作品133,又被贝多芬本人改编成钢琴四手联弹形式,编号为作品134。现在多数的四重奏组将《大赋格》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但也有的按照贝多芬的原意在演奏了作品130的前面五个乐章后再加上大赋格的。大多数十九世纪乐评家都不看好这首大赋格。丹尼尔·梅森批评道:它让人很“反感”,而路易斯·史波就称它及其它贝多芬晚期作品为“无法解释和无法修改的恐怖”。但自从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其评价逐渐好转,现在《大赋格》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斯特拉文斯基说:“这绝对是首当代音乐,而且永远都会是当代。” 《十一首新钢琴小品》作品119,经推断第1-5首作于1800-1804年,第6-11作于1801-1821年间。 《六首小品》作品126,是1823年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之后的小品集,也是贝多芬3套小品集中最优秀者。 《C大调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作品120,作于1819-1823年间。此曲的主题,原是当时在维也纳一面从事作曲,一面经营出版业的安东·迪亚贝利所作的圆舞曲。当时,迪亚贝利采取以自己所作的作品为主题,请各位作曲家作成变奏曲拿来出版的方法。贝多芬将这首乐曲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30
52
杨青《梅花引》
杨青《梅花引》
这张专辑是古琴演奏家杨青2012年在国家大剧院主录音棚录制的,每首曲目采用不同的古琴来演奏,很有特色,录音也非常出色,值得收藏聆听。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在古代,古琴代表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古琴是一种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美好人生理想,但是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古琴又是一种比较陌生的乐器。杨青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种说法,叫做‘士无故不撤琴瑟’,就是说知识分子没有原因不离开琴瑟。”长期以来,古琴被认为是“阳春白雪”而束之高阁,隔绝于寻常百姓家。然而,静而幽的古琴特别适合调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闹中取静,它会让人内心安宁,在虚静中体会生命的力量感。古琴,作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以及审美趣味的一门乐器,它有着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长的悠久历史,有着“户户必有,人人会弹”的辉煌,也曾遭遇“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尴尬之境。杨青说:古琴已经发展传承了四千年,虽然小众,但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我把古琴比喻成母亲,它像母亲一样神圣、美好,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弹一首曲子,它会像母亲一样陪你“聊一聊”。
34
9
朱利尼《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朱利尼《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这套专辑是朱利尼指挥爱乐管弦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作于1855年-1876年。此曲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1877年夏天。此曲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作于1883年。此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事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e小调第四号交响曲》作品98,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此曲和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此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此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
16
1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