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Piano Sonata No.17 - 1. Largo

00:00
08:0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
---
这张专辑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佩特洛夫,1991年1月3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录音。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遗产的致敬,也是对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发展的重要回顾。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23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科斯蒂克《卡巴列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全集》
---
这张专辑是德国钢琴家迈克尔·科斯蒂克与阿伦·弗朗西斯指挥的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卡巴列夫斯基的四部钢琴协奏曲、《幻想曲》、《狂想曲》。 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1904-1987年)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1904年12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40-1946年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9-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音乐语言与民歌、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有密切联系。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 卡巴列夫斯基一共创作了四部钢琴协奏曲。其中《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193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3岁。后来他又在1973年重新修订了该作。这部作品有着极为简洁的主题和弹性的节奏,音乐舒展、色彩明快,同时也颇有动力感、空间感和戏剧张力。 《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52年,是“青年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小提琴协奏曲》1948、《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9、《第三钢琴协奏曲》1952)。这部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其中某些部分还采用了一些民歌、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使这部作品更通俗化,更容易让人接受;另一方面又不乏抒情性,通过抒情与明朗的交替,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不会感到繁琐和费解。在卡巴列夫斯基的笔下,旋律的出现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乐章旋律的节奏清晰明快、色彩明朗,以双音的形式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比单音更厚实,旋律更加突出。第二乐章以抒情为主,二钢琴以跳音的形式流淌出优美的旋律,为一钢琴旋律的出场起了完美的铺垫作用,使其抒情性更加浓厚。第三乐章又回到一乐章的清晰明朗的节奏特点,但比第一乐章更加欢快,旋律出来时更加生动,虽然在这一乐章的主题中,右手以琶音形式出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旋律的走向,反而使其更加轻巧、动人,旋律更加自然、纯净、质朴。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基本是以丰满、浑厚的音响和光辉宏大的气势为特点,使这部协奏曲更加“交响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波利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波利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大师艺术生涯与技艺成长的见证——32首作品,耗时40年才最终录制完成。波利尼并不喜爱“赶进度”和“赶量”,他的录音历经持续的练习和思考,听者在聆赏时,往往被他浩如烟海的乐思所包围,从而脱离外界,深切地感知到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1975年6月,波利尼录下他生涯的第一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30、31号,皆是贝多芬晚年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贝多芬音乐,哲思与荒谬并存,安详与隐晦交织,被世人公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曲目,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而波利尼在此套曲目的演绎上,以非凡的技巧与对曲式结构的惊人把握,有力证明了自己不只是徒有技术的炫技家,也从此奠定了他在贝多芬诠释上的权威地位。 以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为始,再到其音乐性更纯粹的早期奏鸣曲,这样的录音顺序和40年的缓慢进度也足见波利尼返璞归真的心路。 唯一不变的是其“无菌室”式的纯净发音,他在钢琴技术上的完美会让你联想到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知名跑车或者米兰的高级定制成衣;在艺术上的造诣会让你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巨匠。 演奏有“圣经”之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结构把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贝多芬深邃的音乐理念, 而波利尼做到了。其力量与激情柔韧对峙,简赅隽永而又倾情尽吐,音色始终明丽,大片光线刺穿了贝多芬自我包裹的层层雾霭。特别是近年来的几张新片,大师恰如一位出色的雕塑家, 精雕细琢又无痕可寻。他并没有企图在作品中“挖掘”什么,没有左顾右盼的扭捏,精确而又简洁。无论快板乐章中激情的能量感,还是慢板乐章缓慢流淌的乐思都令人动容。他的无敌指法和精神能量,只有在细细欣赏时才会有所领悟。 40年的完成期,没有虎头蛇尾,没有戛然而止,亦没有突然跳脱,有的只是波利尼愈发精湛的技术和愈发纯熟的乐念。他默默锻造,从不声张,鲜少顾虑窗外的声音。正如他在巅峰期突然隐退,于唏嘘与不解中沉淀多年的举动那般。 波利尼从来都不是一个“演奏家”,他是真正的音乐大师。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便是切实写照。
2841102
李赫特《贝多芬·第3、29钢琴奏鸣曲》
李赫特《贝多芬·第3、29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1975年6月11日在奥尔德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这是李赫特最精彩的现场演奏之一,鬼斧神工的技巧、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槌子键琴奏鸣曲》的演奏,真是个神话般的录音。 《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首,作于1792年。当时的贝多芬的创作正在渐进当中,可以说这首钢琴奏鸣曲暗示了今后他创作的方向。在贝多芬的作品2中,这部奏鸣曲的规模最大,而且钢琴技巧也十分华丽,充分地把当时贝多芬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了出来。同是,贝多芬也好像是有意把以往日积月累起来的钢琴音乐技巧,一下子都收进里边一般。曾经有人说,《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与日后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相通的,而这部奏鸣曲却是暗示了《华德斯坦》(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六首小品》作品126,是1823年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之后的小品集,是贝多芬3套小品集中最优秀者。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完成于1818年底。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巨人般宏伟的作品,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的典范。通过这部篇幅最长的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确立了在创作风格上回归“德国式”的古典刚正,和精神内涵上寻求超然安定的艺术之路,用严密的结构和纯粹的音响表达了深沉、苍劲、“天人合一”的情绪,体现对生命、美好、豁达的渴望和追求,由此迎来了音乐创作的一个崭新高峰。当时伦敦的钢琴制造商送给贝多芬一架出色的钢琴,德文称“槌子键琴”,以有别于“拨弦键琴”,因此,这部作品又称《槌子键琴奏鸣曲》。
111410
贾然《舒伯特·第16、19钢琴奏鸣曲》
贾然《舒伯特·第16、19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中国青年钢琴家贾然演奏的舒伯特两部《钢琴奏鸣曲》和她父亲贾达群的三首《前奏曲》。 舒伯特在1815至1828的13年间,创作了二十多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看似与他最擅长的艺术歌曲类型相去甚远,其实却是他承继贝多芬的伟大馀绪、渗入自己的美妙巧思,最后以另一种风貌超越贝多芬,而自成一格的独特作品。 专辑收录的D.845与D.958两部作品,分别创作于1825与1828年,皆是舒伯特晚期的创作,彼时经历过1822年谱写《流浪者幻想曲》升华的他,已能说出非同前辈的一家之言。前者《a小调第16钢琴奏鸣曲》(D.845),是他第一首得到出版的钢琴奏鸣曲,此曲演奏时间超过四十分钟,也成为他之后同类曲目特殊长度的典例;后者《c小调第19钢琴奏鸣曲》(D.958),则是他生命中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首作,与贝多芬的最后一首《第32钢琴奏鸣曲》调性相同,颇有仿效与致敬之意,虽然在舒伯特死后11年,才得与D.959、D.960一起出版,却成为他最受后世青睐的钢琴作品之一。 出身上海音乐学院的贾然,是当代钢琴大师葛拉夫曼的门下弟子,擅于演奏古典时期与浪漫时代早期的作品,从她的录音史中不难窥见她对舒伯特的钻研与热爱,傅聪曾对她演奏的舒伯特评论道:“在你的演奏中我感受到了音乐虚幻的意境,很受启发。”更难得的是,这张专辑还收录了其父亲、作曲家贾达群的三首《前奏曲》,“父女同台”为舒伯特献礼,当属贾然职业生涯的里程碑。
5511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演奏的贝多芬32部《钢琴奏鸣曲》。这是他第三次录制全套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布伦德尔是20世纪德奥钢琴学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风格继承德奥体系的传统,注重乐曲结构和内在张力,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而见长。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对所品的诠释深刻完美,充分表现出“学者型”钢琴家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作品是布伦德尔演奏曲目的重心,再也没有钢琴家会比布伦德尔更贴近贝多芬的音乐。布伦德尔是第一位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钢琴家(1964年)。随着对贝多芬的认识加深,布伦德尔又重新录制奏鸣曲全集两次,并在重要的音乐中心城市演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布伦德尔最大的特色是“理智”,但是在“理智”之余,少有演奏家会察觉到音乐还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情感必须长存于音乐家的心中”布伦德尔在1970年撰写的散文中曾经提到这一点。根据启蒙时期的美学观点,贝多芬成功的创作出兼融感官与理性、情感与思考力的音乐艺术;布伦德尔则深深被这种并容心理与外在型式的艺术所吸引。他不断提倡鼓吹贝多芬一些被误解的杰作,以他独特的心理学诠释观点受到重视。
2144104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这套3CD合辑是钢琴家布伦德尔与拉特尔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五部《钢琴协奏曲》。这是布伦德尔录制的第四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与以前的三套录音有着同样的品质、感性、理智的严密性以及在大钢琴上铸就的辉煌,这也使得早期的唱片愈发妙趣横生。 一直以来,布伦德尔弹奏的所有五个慢乐章都极为优异,如同圣餐桌上的神父,吸引着管弦乐队中不同的乐器组环绕在自己的身旁,这次录音甚至比之前更好了。在两部早期的协奏曲中,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甜美而魅惑;在宏大的后期作品中,指挥西蒙·拉特尔彰显出了自身的能量。布伦德尔在早期协奏曲中的演奏,使人回想起他那些早期奏鸣曲以及早、晚期钢琴小品的优秀唱片,但布伦德尔是一位非常私密的人,对传统习俗以及作为“公共”作品拘泥于形式的协奏曲缺乏容忍性。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人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主音c小调暗示着充满黑暗和恐吓的聆听体验,低音乐器在前部奏出、作为打击乐器的鼓则准备就绪可随时投入使用。尤其是慢乐章之后的终曲部分,是不祥的预兆(只有一根发出光泽的单簧管在独奏),全景色调然却有如此宁静,这样的演绎还很少听到。《c小调钢琴协奏曲》以英雄为模型;而降E大调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一乐章的速度比先前的要慢,但效果并不理想。也许现在的诠释者们,和他们那些具有贝多芬式英雄特质的前辈们相比,要少了些许快乐。回到《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私密世界里,独奏家、管弦乐团以及指挥,状态都非常好。布伦德尔那熠熠生辉钢琴独奏部分的背后,是真实的热情和敏感性作为支撑。从各个方面来说,这套合辑都堪称一流。
2.1万15
尼古拉耶娃《贝多芬、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尼古拉耶娃《贝多芬、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女钢琴家尼古拉耶娃演奏贝多芬、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尼古拉耶娃的演奏情感强烈,她对热情与清晰的处理达到极好的平衡。 贝多芬《D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作品28,作于1801年。此曲一改激进的音调,使用质朴清新的风格描绘了乡间的美景,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作品出版时由出版商为之冠名为《田园奏鸣曲》。对于大自然,贝多芬有一种对神祗般的崇敬。宽广的田野森林、溪水反射的阳光、草地散发的清香、牧童身影以及乡村舞蹈等莫不令他着迷,成为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七年之后,贝多芬又写出了更为著名的《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降B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D960,完成于1828年,是舒伯特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也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奏鸣曲风格宁静、安详而豁达,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刻画出一个孤独落魄的灵魂,正以深深的沉思与无尽的感怀总结人生,抚慰世间的一切。站在古典和浪漫分水岭的舒伯特,以这部巅峰之作将古典主义的严谨形式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将其一生的经历、思想和经验留给后人,成就了一份辉煌的遗嘱。 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D899,No.3。行板,三部曲式。这应该说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近似女高音音色所表现的悠然自得的旋律,在巧妙的和声伴奏中唱出。中段不是对比部分,旋律仍优美地奏出。第一部分再现后,乐曲缓缓地结束。
118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