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Piano Sonata No.2 - 2. Scherzo

00:00
07:3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阿格丽奇《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鲁宾斯坦《莫斯科钢琴独奏会》
10
1964年10月1日,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奏大厅座无虚席。音乐会曲目大多数选取的是鲁宾斯坦擅长的肖邦作品,有波兰舞曲、降G大调即兴曲、降D大调夜曲、第二钢琴奏鸣曲、船歌、练习曲、圆舞曲等,已是耄耋之年的大师丝毫没有显现出老态,仿佛钢琴就是他的第二生命。技术虽说不能与自身巅峰时相比,但音色还是那么迷人,诠释还是那么煽情。 当然年纪不饶人,鲁宾斯坦在弹奏《奏鸣曲》的谐谑曲部分是有些失误的,但久经沙场的他竟然在此处作了自由发挥,很好地掩饰了瞬间的尴尬,这就是现场录音无可比拟的魅力所在。假如是在录音室,这段失误很可能被抹去重录,我们今天也就无法体验到鲁宾斯坦的应变功力了。肖邦的《船歌》对感情的表达是很细腻的,鲁宾斯坦通过细微的触键变化让人感受颇深。 这个莫斯科独奏会的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鲁宾斯坦的演奏可以用“疯狂”形容,是他最有个性的录音,基本上无视钢琴技巧,比起录音室的演绎大相径庭。录音也不错,生动活泼,钢琴音色的微妙变化都很好地记录下来。
霍洛维兹《莫扎特·两部钢琴协奏曲》
14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朱利尼率领的史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还有霍洛维兹演奏莫扎特《第13钢琴奏鸣曲》。 这个霍洛维兹晚年的协奏曲录音充满了慈祥的爱意和灵性,是霍洛维兹爱好者必须的收藏品。而另外一首作品是《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3,是一首比较庞大的作品。霍洛维兹的演奏速度不快,但绝对另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后一个乐章,是聪颖而活泼的表现,全然不像一位80岁的老人的演奏,充满了朝气和童心。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曼德林四重奏《舒伯特·弦乐四重奏(1)》
曼德林四重奏《舒伯特·弦乐四重奏(1)》
这张专辑是德国曼德林弦乐四重奏团演奏舒伯特两部《弦乐四重奏》的录音。曼德林弦乐四重奏团自从成立之后,先后在多个国际室内乐赛事上获得肯定,比如德国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乐团的四位成员平时各自有属于自己的独奏家生活,是对室内乐怀有的热情和梦想使得他们走到了一起,这让曼德林弦乐四重奏团成为欧洲室内乐组合里非常高调的一支。 《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D810,作于1824年。当时舒伯特病得很重,他认为那个与音符灵魂同化的少女就是他自己。此曲是他所有14部弦乐四重奏中最完美、最感动人的一首。乐曲中充满了黑暗压抑和悲伤痛苦,使人感到无法承受与摆脱。死是这首乐曲的主题,然而,死并不代表终结,而是轮回再生的起点,就像希腊神话,万物枯死,年复一年却又生机勃勃。舒伯特说:听这部四重奏的最佳时间是冬季,听这首歌曲最好在鲜花盛开的春天。 《降E大调第十弦乐四重奏》D87,作于1813年。此曲属于舒伯特早期四重奏作品,因编纂时年代确认失误而排列靠后。这部作品记录了十六岁少年舒伯特青春中短暂的美丽,光鲜纯朴、满怀梦想,洋溢着意气风发和踌躇满志。音乐铺陈精细雅致,旋律和谐美妙,娴熟的创作技巧得益于当时经常举办的家庭演奏会。
4608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6531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叶甫格尼·基辛》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叶甫格尼·基辛》
这张专辑收录了叶甫格尼·基辛的演奏录音,包括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 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或是《西班牙狂想曲》中,基辛展现出骇人的演奏技巧。他会从整体来考虑一首作品。以《西班牙狂想曲》为例,他利用节奏赋予作品该有的张力以及灿烂明亮的气氛,并顾及乐曲该有的深度与自发性。《匈牙利狂想曲》也是一样。这是一首规模有如交响乐的作品,融合了抒情与感官刺激的成份,而基辛同样出自本能的传达出乐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曲,如:《鳟鱼》、《水上吟》与《纺车旁的葛丽卿》经常出现在基辛1990年代初期的音乐会曲目上。在这些作品中,基辛偏向李斯特以钢琴重新塑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方式来诠释,因此听者不会有任何“失去歌声”感觉。基辛的分句清晰到如同在说话,如歌的旋律线条有如想象中的歌手般会呼吸、吟唱。基辛成功的掌握住这些作品的精髓,如:《鳟鱼》中灵敏活跃的鳟鱼,或是《纺车旁的葛丽卿》中孤独忧愁的葛丽卿。 由于基辛的演奏技巧足以应付任何的高难度的要求,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是他经常在音乐会中演出的曲目(特别是二、三号),而他也能在激昂的乐团声中,表现出所谓的“革命”精神。基辛经常从“焦躁不安的兴奋”这个角度来诠释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乐曲中充斥着狂野、粗暴的节奏与和弦,和以前习惯上的钢琴协奏曲完全不同。这种特色也经常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出现。阿巴多与柏林爱乐乐团是基辛非常理想的搭档,在他们于1993年录制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基辛以冷静的态度来掌握整部作品。他的发音清晰而且有逻辑,有说服力的分句语法让音乐避免流于模糊不明。
520824
安妮·奎佛莱克《莫扎特》
安妮·奎佛莱克《莫扎特》
这张专辑是法国钢琴家安妮·奎佛莱克演奏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包括《a小调回旋曲》、《为迪波尔的小步舞曲主题而作的变奏曲》、《c小调幻想曲》、《第十四钢琴奏鸣曲》、《d小调幻想曲》。安妮·奎佛莱克的演奏继承德奥钢琴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 安妮·奎佛莱克(Anne Queffelec)法国乐坛辈分最高的女钢琴家,1948年1月17日出生于巴黎。安妮·奎佛莱克是钢琴大师布伦德尔的学生。1964年,她参加了巴黎室内乐钢琴比赛,获得一等奖。1968年她赢得了在慕尼黑的钢琴比赛的冠军。安妮·奎佛莱克被视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钢琴家之一,承继维也纳钢琴三杰衣钵。她不仅是著名的钢琴家,也是众所周知的室内独奏音乐艺术家。她曾获得法国胜利音乐大奖年度艺术家奖,是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法国的各大音乐节的常客,全世界各大著名音乐厅都十分欢迎这位出色的钢琴家。 《a小调回旋曲》K511,作于1787年。行板,主题为半音阶性质,中间转为C大调。第一插句为不断奏十六分音符细碎音型,中间部转为A大调后出现第二插句,主题第三次再以a小调出现,最后在经经过部平静地结束。A-B-A-C-A的结构式。 《为迪波尔的小步舞曲主题而作的9首变奏曲》K573,D大调,是莫扎特1789年在德国北方旅行时创作的。 《c小调幻想曲》K475,作于1785年。此曲与《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一起出版,呈献给特拉特耐隆夫人,是三首幻想曲最出名、最优秀的一首。这首幻想曲,柔板-快板-小行板-更快的快板-柔板。主题由前后两个动机组成,转成优美的旋律后加以反复。转为快板,在快速音群后有华彩,转为降B大调小行板,然后更快的快板有暴风雨般的快速音群,再转回慢板,有力地结束。 《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作于1784年。 《d小调幻想曲》K397/385g,大约作于1782年,4/4拍,行板。从结构、和弦、织体上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到来,此曲由于它的半音阶、不协和和弦的采用,以及它不可捉摸的和声转调及其解决来刻画出情感的撞击,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曲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上表现出两种情绪:即悲伤、忧郁和乐观、明朗的情绪,音乐对比强烈。
1.7万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