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记

夏至日记

屯叔UncleTune-夏至日记
节目(2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屯叔UncleTune

屯叔UncleTune

一个美好的人。
关注
3月
17
3月,是北半球春季的第一个月。
两种不同的人生
--
两种不同的人生,两种不同的结局。
星星与梦
13
梦里的星星是黑色,是白色,是五颜六色。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马舒尔《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马舒尔《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1877年夏天。此曲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作于1883年。此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事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勃拉姆斯的这部交响曲以意志坚强、富有毅力、梦想孤独、寂寞追求等形象描写,充分展现了勃拉姆斯自己,并且他的创作特点也随之展露出来:粗犷旋津;强有力节奏;柔和的乐队色彩;管乐器在较低音区与弦乐混用等等。这部作品还有另一称谓,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称之为“森林的牧歌”。
33
8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演奏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普罗科菲耶夫、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是一首古钢琴曲,是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乐章,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被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作品24,作于1861年。此曲在他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这部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其主题采自亨德尔的古钢琴用的《3首组曲》(作于1733年)中第一首的第二乐章,亨德尔将此记为“歌调”而加上5段变奏。这部变奏曲的20段变奏曲中,第六变奏使用了赋格,第八变奏使用二声部,第十一变奏突出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对立,第十三变奏有葬礼进行曲味道,第十六变奏使用赋格,第十九变奏为西西里舞曲牧歌的感觉,第二十二变奏为弥塞特(MUSETTO)型,第二十五变奏后是结尾赋格曲。前12段变奏都有较强的快板性格,第十三至二十变奏属慢板性质,第二十一变奏以后加强张力,有谐谑性质。另一方面看,第五、第六是小调,艾尔曼认为有森林气息,第七是舞曲性格,第九是间奏曲性格,第十七至第十九为牧歌性质。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作于1908年。此曲为单乐章,虽然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斯卡尔科塔斯《15首小变奏曲》作于1927年。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作品11,作于1912年。此曲以其尖锐的和声、钢铁般的节奏、狂野的音响效果以及标志性的敲击性弹奏成为作曲家早期风格的一首重要代表作品。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此曲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
16
伊莉娜·格兰嘉《萨尔兹堡现场演唱会》
伊莉娜·格兰嘉《萨尔兹堡现场演唱会》
这张专辑收录了拉脱维亚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伊莉娜·格兰嘉,与蒂勒曼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携手,2020、2021年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演唱瓦格纳、马勒的两部声乐套曲。伊莉娜·格兰嘉的嗓音温润纯美,唱到低音处柔顺不勉强,高端声音线条还是能够保持柔和委婉,听起来抒情味道很浓郁。蒂勒曼指挥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依旧是熟悉的声音:浑厚、圆润、饱满,管乐精确有力度、弦乐流畅仿如丝绒,非常迷人。 瓦格纳《魏森冬克之歌》WWV 91,根据魏森冬克的诗谱曲,共5曲。瓦格纳的歌曲虽然不多,但这部《魏森冬克之歌》,无论从作曲的背景或从作曲的手法来看,都是相当重要的作品。对于此曲,瓦格纳似乎也充满自信,在他的日记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从末写过如此卓越的歌曲,在我的全部作品中虽然属于极少数,但却是可以拿出来比较的作品。” 马勒《吕克特之歌》作于1901-1903年间。此曲是根据吕克特的诗填词作曲的,包括5首歌曲:《我呼吸菩提树的馥郁芳香》、《如果你爱美人》、《别在歌中看我》、《午夜》、《我不再在世上存在》。《吕克特之歌》既有对生命的无奈悲叹,也有对爱情的深情歌颂。1901年,马勒大病一场,几乎丧命,《午夜》、《我不再在世上存在》均创作于这一时期,色彩幽暗感伤,表现了他对命运瞬息无常的无奈心情;1902年3月,马勒与阿尔玛成婚并赴俄国旅行,《如果你爱美人》便是他送给新婚妻子的情歌,充满了生命的灵性。
1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