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四、五大提琴奏鸣曲》
2.9万

贝多芬《第四、五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前苏联钢琴大师李赫特与大提琴大师罗斯特洛波维奇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四、五大提琴奏鸣曲》和三首《大提琴与钢琴变奏曲》。老实说,就算祭出再多的形容词,也无法形容这个版本的魅力和伟大之处。《第四、五大提琴奏鸣曲》都是三乐章的古典形式,曲风呈现晚期圆熟的风韵,与第四号的幽默相比,第五号的宗教意味较浓。罗斯特洛波维奇以丰富的想象力,烘托出第五号独特的魅力。两位音乐大师在演奏中细腻的对话,对听者的诱惑力相当强大。 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除5部奏鸣曲(作品第5号2首,作品第69号以及作品第102号2首)以外,还有根据莫扎特歌剧《魔笛》主题写作的两首变奏曲和根据亨德尔清唱剧《犹大·马卡比》主题写作的一首变奏曲。他的大提琴奏鸣曲是这种体裁最早的尝试之一,然而作为一位超级钢琴家,贝多芬本人十分不愿意让音量较大的大提琴在两件乐器的合作中,压过当时声音还比较柔弱的钢琴。因此在他前4首大提琴奏鸣曲中,能让大提琴充分发挥其抒情特性的慢乐章都比较短。直到1815年写作的最后一部奏鸣曲,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音量浑厚的“锤子键琴”(即比较现代的钢琴),贝多芬才放心地为这首曲子写了一个较长的adagio乐章。我觉得也正因为这些曲子对大提琴来说并不是所谓的“炫技”曲目,因此平时大提琴家演奏的并不太多。相反,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对这些曲目的成功驾驭却是十分必要的。 罗斯特洛波维奇可能是唯一能与李赫特一起演奏室内乐的大提琴家,反正我还没有见到李赫特与其他人演奏的这些曲子。这个录音是1960年代初制作的,虽然音效不是非常出色,但到现在仍然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最经典演绎。 《G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一首,作于1815年。作品102的两首,为舒庞吉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林格所作,呈献给艾德蒂伯爵夫人。此曲有时表达抑郁,有时表达苦笑,有时表达幽默,被认为是晚期作品的开端。 《D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二首,作于1815年,在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终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方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是5首中的顶点。
节目(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塞尔金《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
4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作品。 勃拉姆斯《四首钢琴小品》作品119,作于1892-1893年间,萨尔兹堡附近的小城巴德-伊雪尔,是他晚年孤独悲伤之余,为克拉拉所写的作品,更是他音乐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此时,随着勃拉姆斯的姐姐和一些亲友的相继故去,勃拉姆斯黯然神伤,作品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孤独和忧郁,同时也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这套作品是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代表作品,乐曲中反映出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思想。在乐曲创作上,勃拉姆斯虽采用简洁的曲式结构,但却将各种音乐元素,如和声、节奏、旋律及动机处理等作了丰富的变化,塑造了其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 贝多芬《以安东·迪亚贝利的圆舞曲为主题的三十三首变奏》作品120,通称《迪亚贝利变奏曲》,作于1819至1823年。此曲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艺和晚期的艺术风格,跻身一流钢琴作品,常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提并论;历来受到极多赞誉,也成为点石成金的变奏曲的典范。贝多芬将这部作品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
82
这张专辑是罗杰斯特文斯基分别与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三、四交响曲》、《哈姆雷特组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拥有着卓越技巧的大师。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以一种非常镇静和有条理的精神状态来影响乐队,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轻松的幽默感来调动和引导乐队队员,启发他们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泼辣豪放、才气横溢,具有敏锐的色彩感和柔润的音乐性,善于借助于朝气蓬勃的手法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协调与均衡。他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家的重要因素。
西蒙·黛娜史坦《巴赫·二、三部创意曲》
758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西蒙·黛娜史坦重返巴赫的怀抱,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基石之作《二、三部创意曲》。这些优美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古典乐迷的最爱,透过她的优异诠释,将让巴赫的作品更广为人知。西蒙·黛娜史坦曾表示,记忆中,最早听过的巴赫作品便是《创意曲》。《纽约时报》表示:“在巴赫作品众多如林的诠释中,这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声音”。《史雷特杂志》称:“她犹如过往的音乐女祭司,如兰道芙斯卡(Wanda Landowska)与海丝(Myra Hess)。”而《时代杂志》则称:她“捕捉到了新鲜与精巧”。 巴赫一共写了30首创意曲,其中,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15首。《二部创意曲》是巴赫比较精巧的创作之一,高、低声部各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的却是巧夺天工般的效果,可以把它比喻成知己,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互相欣赏、理解走到一起。《三部创意曲》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在巴赫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勃拉姆斯、法朗克《小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法朗克《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勃拉姆斯和法朗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奥伊斯特拉赫有着非凡的音乐才能和高深的艺术修养,以充满诗意般的抒情性演奏见长,有着惊人的表现力和精深的技巧,演奏风格纯朴庄重,富于热情,能使音乐达到十分高超的艺术境界,他那甜美、纯净的音色和激动人心的感情,强烈地打动着听众的心灵,被誉为是“莫斯科的帕格尼尼”,并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和斯大林、列宁奖金。艺术上曾受到克莱斯勒的强烈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克莱斯勒的具有唯美倾向的发音手法,在奥伊斯特拉赫那里变成了表现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颤指有时采用艺术化的延迟瞬间开始,造成声音的久远延绵。 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具有深不可测的情感内涵,那种热情、博爱的精神,使他的琴音具有声无限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位法国小提琴家曾说:“奥伊斯特拉赫是我一生听过的最完美的小提琴家,这种完美不仅由于他的技术足以和海菲茨匹敌的缘故,尤其难得可贵的是这种技术已经完全溶化在音乐之中。他的演奏是多么地诚挚而高尚啊!他的演奏经常表现出宏伟壮观的气魄,那雄浑的力度会打开每一个听者心灵的大门,他的音色时常流露出柔和和温暖,如同深情的阳光一般。” 他的演奏气质中具有一种悲剧的力量,将蕴含在俄罗斯民族心中无数世代的独特的心灵感受传达了出来。他的演奏中那种“悲天悯人”的巨大同情心使他的琴音挖掘音乐本身最深处的深刻的人性善的信念,这是非具备最博大的人性的人所有能及的。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08完成于1888年,是他三首奏鸣曲中最为饱满、光辉的一首。作品充满戏剧性色彩,情绪转换幅度较大,钢琴声部和小提琴声部有机地融为一体,结构也扩充为四个乐章。晚年的勃拉姆斯因好友的去世感到悲观与宿命,愁绪与伤感隐含在作品中,但最终还是以积极肯定的态度赞美生活,体现出信念与希望。 法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886年,是作曲家献给小提琴名家依萨伊的结婚礼物。作品曲式结构丰富,旋律甜美阴柔;音调色彩多端,半音穿梭密集;情绪亢奋缠绵,内心喜悦冷静,带很强的内省挚诚与神秘气氛。
1.2万8
辻井伸行《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辻井伸行《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这张专辑是日本钢琴家辻井伸行演奏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附带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音乐会改编曲《弄臣》。演奏《图画展览会》这部作品不但要有磅礴的气势,而且要表现略带忧郁、充满神秘主义、错杂其间的诡橘色彩。完整地演奏这部套曲需要耗费钢琴家相当大的体力和考验演奏者的能力。辻井伸行非常成功地把许多独立的、个性的、鲜明短小的段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演奏出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鲜明色彩的旋律。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在绘画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首先是由15段音乐组成:1段漫步,2段侏儒,3段漫步,4段古堡,5段漫步,6段杜伊勒里宫的花园,7段牛车,8段漫步,9段雏鸟的舞蹈,10段两个犹太人,11段漫步,12段里莫埃的集市,13段墓穴,14段鸡脚上的小屋,15段基辅的城门。其中有10段个性鲜明的标题音乐来描写画,有5段“漫步”主题穿插其间。在风格上这10幅画虽各有不同,但是却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由一个承上启下的贯穿主题的“漫步”来贯穿其间。“漫步”主题夹杂着作曲家冥想的形象,踱步在10幅画中,同时冥想的形象情绪的不同变化,随着画面的不同而产生变化。通过变奏这个基本主题,逐渐走到《基辅的城门》中,以宏大的气势,表现出了穆索尔斯基对画家的沉痛、深切的 哀念。“漫步”是以一个套曲的引子开始,而且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乐曲,经常重复,同时在各小曲之间都以新的方式加以变奏。 李斯特《叹息》是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三。有些人根据标题译为叹息,有些人则因那似海水的波浪一般的旋律而更称为大海。这首需要两手交替演奏主旋律,并辅以轻柔的琶音伴奏的曲子是李斯特极至浪漫主义的极好体现,华丽的奏法也是李斯特的后浪漫主义风格和炫技演奏的最好证明。乐曲的优美旋律倒是颇有田园意境,不过结尾处不可思议的下行全音阶的大三度和弦,正如黑暗中发出的一声叹息。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弄臣》是1859年李斯特以威尔第歌剧《弄臣》中一段著名的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女神》为材料,重新组织改编而成的一首钢琴曲。
270918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凡格洛夫与帕帕诺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茨冈》。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这部作品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它罕见的标题。实质上,此曲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在拉罗的作品中,经常可看到类似这样“名不副实”的现象。或许是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作者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这部乐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乐曲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b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80年,是题献给萨拉沙萨蒂的。此曲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他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圣-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第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第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第二乐章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很多人喜欢把这个乐章称为“船歌”。 拉威尔《茨冈》,作于1924年。拉威尔第三期的创作,发挥了印象派的风格,一心想表现自己本来的个性,略有倾向于古典派之势。此曲始终保持了简洁的样式,明白地呈现给人们拉威尔第三期作品的样相。以匈牙利民俗音乐为素材的这首曲子,是献给匈牙利出身的小提琴大师约阿西姆·约瑟夫的孙女伊利亚·达兰妮。此曲于一九二四年四月在伦敦的拉威尔音乐节初演。它吸取了匈牙利的民俗舞曲的风格,由慢拍的拉散及快板的富力斯卡的两部分构成。曲中有许多小提琴高难度技巧的演奏,成为一首很热闹的独奏曲,在结构及演奏技巧的变化上造成了非常优异的效果。这首曲子由含有忧愁的花奏风格的“徐缓拉散”乐段,及次第激烈快速的富力斯卡乐段的两部分构成。
2.7万9
凯文·科恩《云淡风轻》
凯文·科恩《云淡风轻》
这张专辑是凯文·科恩2001年发行的,从音乐欣赏角度,可以说对于Kevin Kern的一贯浓重情感音乐更加的完善和成熟,可以说,是Kevin Kern5张作品中最好的一张。在音乐背景的衬托和调节下,有了些“轻”的感觉。很巧妙的配合了小提琴的音律,在清脆亮丽的琴声中添加了一份柔情,值得一听。 非常喜欢深夜喝咖啡,那是孤独者的调味伴侣,喜欢煮咖啡的啵啵声音,也难以抗拒这种神奇的褐色液体所带来的浓浓的香味。在灯光下,默默的凝视着浓稠的化不开的液体的飞速旋转,没有一丝的犹豫,不停的旋转,带着白色的泡沫,带着白色的热雾,搅拌着咖啡,搅拌着一样化不开的情感和思念。 不是孤独,欢笑和快乐的声息、甜言蜜语的喃呢,仿佛还凝固在脑海的思绪里。刹那间,只是有些寥落,留下的是思绪中的凝固,和空气中的寒冷温度和静静的氛围。或许此时只有咖啡陪伴着,一起旋转、一起搅拌。 无聊间,音乐已然响起,凝结静默的空间里传出清脆的钢琴敲击声,没有复杂的起止休符,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键,一键又一键,音符犹如一颗颗的星星,闪烁着,炫目着,而背景衬托的电子键盘音乐如墨黑的天空的铺垫,宽广而无边,星星一颗颗地镶嵌着,黑色的天空衬托出星星的闪亮和美丽。忽然,小提琴打破了此时的宁固,音乐悠长却又长贯不息,附呵着钢琴的旋律的一并回转,小提琴的音乐犹如一条绵绵延延的细不可见的长丝,把每颗音符珍珠串了起来,排列着,然而由于丝线太长了,延伸中,细细薄薄的丝弦挡不住钢琴丰富而沉重的情感,不由得颤动起来,更随着风的吹动而旋转,缓缓小小的起伏着。齐头并进中,小提琴,钢琴始终配合得天衣无缝,小提琴串起的钢琴音符最终成为天空中最美丽的一道银河,或者说是一贯深夜的长虹! 默默的聆听着,无言、无语,思绪也伴随着一并去串联了,最终,音乐、星星、沉默、宁静,浑然了起来。搅拌啊!搅拌啊!旋转哦!旋转哦!冲进了浓浓郁郁的感情咖啡。液体已经顺从的滑入咽喉,随着液体在体内的扩散,甜甜的、腻腻的,凯文·科恩那浓得化不开的钢琴感情再次的涌入心间。
1.3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