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特文格勒《维也纳音乐会录音》
637

富特文格勒《维也纳音乐会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44年至1954年间在维也纳音乐会的演奏录音。除了柏林之外,维也纳是与富特文格勒联系最密切的音乐中心。在他的指挥下,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了一整套的广播录音,这些录音在音乐专家戈特弗里德·克劳斯(Gottfried Kraus)的主持下首次被精心编辑,并发行了这套合辑。 录音从1944年开始直至1954年,其中包括莫扎特《第40交响曲》K550,富特文格勒从第一小节就展示了他清晰的形式感。贝多芬的第三首《列奥诺》序曲和舒伯特的《罗莎蒙德》音乐选段完成了我们对这首最早的录音片段的选择。这套合辑里有几部作品是多次收录。因此,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可以在1944年的早期版本和1953年的后期版本中进行比较,而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可以在1944年和1954年的录音中进行比较一样。从1951年、1952年到1953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这里至少上演了三次。没有任何一位指挥家能像富特文格勒那样,把这几次具有重要性的演奏放在同一套合辑里。 富特文格勒对勃拉姆斯作品的诠释也是如此,《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双重协奏曲》和《德国安魂曲》就是代表,遗憾的是,这两部作品只在1951年的一个不完整的录音中存在。顺便说一句,这是我们在这张专辑中唯一一次听到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除了富特文格勒欣赏并多次合作的两位歌唱家伊尔姆加德·泽弗里德和迪特里希·费舍-迪斯考外,我们还能在这段录音中听到维也纳学院合唱团的合唱。 他们还演唱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1952年和1954年两次著名的录音,在这里恢复最初广播的原始长度,没有采用后来被唱片公司削减的版本。 在这套合辑里,许多当时的珍贵录音遗产,已经采用今天的最佳技术手段得到了恢复。即使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K365和K482,这些达格玛·贝拉和保罗·巴杜拉-斯柯达等伟大演奏家的录音,自从在音乐厅第一次听到之后,可能也从来没有听起来这么好听过。
节目(17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王羽佳、卡瓦科斯《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
勃拉姆斯是个精凋细琢的创作者,深邃细腻的内涵在这三首奏鸣曲里一览无疑,全都是勃拉姆斯为他的小提琴家好友、也是他灵感泉源之一的姚阿幸所写。后者亦曾为布氏的协奏曲担纲首演,并贡献了装饰奏。专辑中的第一首诙谐曲,则是出自勃拉姆斯与友人舒曼及迪特里希,为姚阿幸合写的《F-A-E》奏鸣曲。
艾奥纳·布朗《莫扎特·小夜曲、交响曲》
151
这张专辑是艾奥纳·布朗指挥挪威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第29交响曲》和两部《嬉游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作于1787年。这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首。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首音乐会小夜曲,有四个乐章象一部缩小了的交响曲。它与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五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K201(K186a),作于1774年。这是莫扎特自1770年夏访问维也纳、意大利后,关门创作的产物,技巧上已相当成熟,走出了早期那种演奏篇幅为10多分钟的序曲式的交响曲形式。 《D大调嬉游曲》K136,作于1772年初。此曲优美动听、多彩而和谐,是莫扎特所有嬉游曲题材作品中最受听众欢迎的作品,可以说是他青少年时早期创作中最具艺术价值、最能体现其创作灵感的优秀曲目。聆听此曲时的美妙感觉,似乎如同清泉一般的旋律由明澈的弦乐奏出,真是既清新又流畅。作品中所透出的天真无邪、纯洁坦荡以及那份无忧无虑,真有如沐春风的体验。 《F大调嬉游曲》K138,作于1772年。少年时期的莫扎特通过旅行演出,在阅历和对音乐技能的磨练上收益颇丰。这个时期的创作,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内涵和明显的动机,但是那些少年才情和灵感延伸,还有几成体统的开朗风格,对于作曲家本人的意义特別深远。聆听时可以感受到这个16岁的年轻人,多么热爱外面的世界,此刻他的音乐,也是如此的活泼和丰满。
奥斯登《路易·维耶恩·管风琴交响曲全集》
11
这张专辑是管风琴家奥斯登演奏路易·维耶恩的六部管风琴交响曲。奥斯登采用三台卡瓦耶-科尔管风琴演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年录音1》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年录音1》
这套合辑是指挥家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在二战时期(1942-1944)的演奏录音第一辑,收录曲目都是德奥系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舒伯特的作品,录音都是非常出色、珍贵的版本,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里经过洗礼和升华了的感情和思想,而这不但在其他录音里面难以见到,而且以后恐怕也难以再有了。 我们现在或许很难想象音乐在当时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中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绝望和惊惶。1943年6月30日的柏林,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这是史上最悲恸、最沉重的33分钟,提前为德国奏响哀乐。此时的希特勒纳粹第三帝国在二战战场全面崩溃,德国已坠入命运深渊。四周后,1943年7月27日,英国空军袭击汉堡,3.5万人殉命。 录音中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是1944年1月12日的演出,就是在那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的飞机炸毁。而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到旁边一个小一点的剧场继续音乐会。在那个协奏曲的演出里,我们可以听到作品已经赋予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独奏者Erich Rohn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这个录音,也成为这个柏林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的唯一的录音。
9130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与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9-1955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韦伯《第一交响曲》、莫扎特《第39、40交响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奥地利指挥家。有优异的节奏感,组织力强,是抒情风格的代表性指挥家,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同时,他指挥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的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作品,可堪称权威,而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诠释尤其到位。埃里希·克莱伯之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20世纪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大师。 埃里希·克莱伯是20世纪为数不多可称得上伟大指挥家的人之一。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是给予每一个人的,就象太阳与空气一样。埃里希·克莱伯对于录音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认为演出者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对他而言,录音只是一种贫乏的替代品:它让演出与独特的情绪僵化冻结,使得每一次聆听的感觉都一样,然而从来没有两个音乐演奏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又颇有远见,他了解录音保存了音乐的演出,而且充满了娱乐性。 埃里希·克莱伯在演出前总是不厌其烦地钻研乐谱,演奏时严格遵循原谱指示,避免投入过多个人主观感情。他总能掌握住作品的整体性,以理性的态度寻求结构与情感要素的平衡,排斥错误的传统演奏方式。 在二战期间,埃里希·克莱伯曾经录制了许多78转的唱片,然而真正为他建立永久名声的录音却是他在战后为Decca唱片公司所录制的作品,也就是收录在这套合辑的录音。尽管这些录音还无法展现埃里希·克莱伯真正的音乐活力,却也让我们见证了他音乐生涯中所指挥作品的核心价值。
3.1万50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2.6万117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录音全集》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录音全集》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富特文格勒1942-1944年间的珍贵录音。1984年,苏联归还了德国一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掠夺到苏联的物品,其中就包含了这套录音。其实,这些录音早不是第一次出版了。二战接近结束时,苏联在占领的德国电台带走了相当一部分的录音和资料文献。他们在里面就发现很多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大部分是战争时期的音乐会的记录。于是前苏联在1960年代曾经用了这批录音部分音源让国营唱片公司Melodiya出版制作成胶木唱片发行过,当时也曾经是轰动一时的。 这套录音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里面的音乐演出,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里经过洗礼和升华了的感情和思想。这套录音记载着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1942-1944年的音乐会的实况。在唱片里,有一个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那是1944年1月12日的演出,就是在那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的飞机炸毁。而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的音乐会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到旁边一个小一点的剧场继续音乐会。在那个协奏曲的演出里,人们可以听到作品已经赋予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独奏者罗姆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这个录音,也成为这个柏林爱乐乐团首席的唯一的录音。
3957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1948-1954年间指挥演奏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合作乐团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拜罗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 这套全集的录音版本选择较为保守,未采用富特文格勒最广为人知的现场演奏版本,而是选择了录音质量较高的历史录音版本。《第九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并未被选为典范版本,而《第八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的现场演奏录音也未被采用。尽管如此,这套全集依然凭借优良的音质和良好的转制技术,成为单声道时代最杰出的录音之一。 富特文格勒的指挥风格以整体性强、细节到位著称。他善于通过细腻的处理展现贝多芬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在《第三交响曲》中,他展现了乐章间的有机发展和主题贯穿的横向联系,使整部作品一气呵成。《第九交响曲》作为全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合唱部分的处理尤为引人注目,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 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还体现了他对不同乐章的独特诠释。《第一交响曲》展现了古典主义的优雅,《第五交响曲》则充满戏剧性和张力,《第六交响曲》则带有浓厚的田园气息。他的演绎风格被认为是贝多芬作品的典范之一,尤其是对单数编号交响曲(如《第三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的处理,展现了极高的权威性和聆听价值。 这套全集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具代表性。尽管录音版本的选择较为保守,但其整体音质和演绎风格仍然使其成为值得收藏的经典之作。
11137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富特文格勒》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富特文格勒》
这张专辑是德国指挥家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及合唱团。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年1月25日-1954年11月30日)德国指挥家、作曲家。在指挥上,富特文格勒受到浪漫的彪罗和精确的尼基什的影响很大,从而揉成自己内在的、抒情的指挥特点。 作为上世纪其中一位最伟大的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以他作代表的德国酒神指挥风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与托斯卡尼尼那客观理性、忠于原意的阿波罗式风格大大影响了后世的指挥;他演奏往往并不僵死于音符和标记本身,而是在深入的考察作品本身之后,将音符背后的音乐真意呈现出来。所以这样的演绎在顾及及原作的风格及结构上却有著更加鲜活的生命和内在统一的平衡。虽然富特文格勒的指挥技术与今日的精确风格相去甚远,甚至被人描绘成为不停的颤抖,比如每次在重拍拍子上都是把几个动作连在一起,结果是一连串难以辨认的抖动,但他本身却有著一种难以说明的、磁石般的魔力及超人的音乐说服力,能凝聚、刺激乐团演奏出超过其本身水平的演奏。种种,均构成了他卓尔不凡、后人难以企及、模彷的独特风格。 正如许多老一辈大师一样,富特文格勒不太喜爱录音,认为录音不能确切表达音乐,但他留下的有声资料却恐怕是老一辈大师中最多的一位:仅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录音便能分别轻易凑成两套全集;还有其他留下的录音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与小提琴家梅纽因合作的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等。富特文格勒1951年在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录制的贝多芬《第9交响曲》,演出时长74分钟,CD的长度正是由此而定的。另外,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录音也被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最好的版本之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也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144013
乔治·普莱特《交响作品录音》
乔治·普莱特《交响作品录音》
这套17CD合辑收录了乔治·普莱特指挥的交响作品录音,包括格什温、圣-桑、柴科夫斯基、鲍罗丁、肖斯塔科维奇、德沃夏克、柏辽兹、拉威尔等著名作曲家的交响作品。 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etre,1924年8月14日-2017年1月4日)法国指挥家。1924年出生于法国北部一座小镇,在巴黎音乐学院完成了音乐训练,在杜埃和巴黎接受音乐教育,起初主学小号,后转向指挥,拜克路易坦为师,先在马赛与里昂等地任助理指挥,在马赛歌剧院首次登台。1946年在巴黎喜歌剧院正式登台。29岁时他便来到金色大厅毛遂自荐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联票音乐会。巧的是,当时的大指挥汉斯·克纳佩茨布什身体抱恙无法演出,于是送上门来的普莱特尔临危救场,一天内在维也纳完成了两场精彩绝伦的首演。多亏了他热烈的性格,交响乐听众享受了一场暴烈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歌剧爱好者则享受了一场激情洋溢的《浮士德》。 普莱特于1959年指挥普朗克的歌剧《人类之声》后成为闻名的现代音乐作品指挥家,担任过许多现代作品的首演,对歌剧也深有研究,成为法国代表性歌剧指挥。这位60年代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曾经是全球最知名的指挥家之一,他最富盛名的阶段是与玛利亚·卡拉斯的长期合作,这使得他们两人的名字在唱片和海报上成了经典组合。 1966年他成为巴黎歌剧院的音乐总监,1989年在巴士底指挥了巴士底歌剧院的开幕演出。他频频现身于世界歌剧院的旗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米兰斯卡拉剧院。除了指挥歌剧,他还是法国作品专家,特别擅长普朗克作品。他定期指挥欧美的一流乐队,带领他们在世界各地巡演。近年来他担任过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客座指挥,并同法国和意大利的多支室内乐队合作。
6669166
霍伦斯坦《典范录音》
霍伦斯坦《典范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霍伦斯坦1928-1962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马勒《第一、三交响曲》、《亡儿之歌》、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欣德米特《画家马蒂斯》、理查·施特劳斯《唐璜》、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勋伯格《升华之夜》、《室内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雅纳切克《小交响曲》、《塔拉斯·布尔巴》、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瓦格纳《浮士德序曲》、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等。参与演出的有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伊夫利·吉特里斯;钢琴家佩勒穆特、阿劳,演奏乐团包括伦敦交响乐团、维也纳音乐家乐团、巴黎广播交响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巴登巴登交响乐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法国广电总局国家管弦乐团、柏林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 雅沙·霍伦斯坦(Jascha Horenstein,1898.5.6-1973.4.2)乌克兰犹太指挥家,后加入美国籍。1928-1929年间,霍伦斯坦录制了自己的首批唱片。在慕尼黑,他与Heinrich Rehkemper合作灌录了马勒的《亡儿之歌》,这也是这部作品的首次录音;与柏林爱乐录制了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海顿《惊愕交响曲》、舒伯特《第五交响曲》。从这些演出中,可以发现霍伦斯坦对恢宏的长篇结构具有惊人的掌控能力;管弦乐的音响清澈透明而又不失细节与重点,这成了他日后的显著特征。 1929年和1930年,霍伦斯坦分别走访法国和俄罗斯,1933年迁往巴黎,从那时他开始在华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任客席的指挥生涯。在那儿他进一步提升由马勒本人于一战前就已经奠定的作曲家在俄国的崇高威望。他也和热衷于马勒的肖斯塔科维奇建立了私人友谊。 1940年霍伦斯坦来到美国,起初执教于社科研究所,该所所谓的“移民”音乐教研室因为集中了诸如塞尔、克伦佩勒、莱因斯朵夫、艾斯勒、施托尔曼这批音乐家而声名显赫。尽管霍伦斯坦40年代初就成为了美国公民,他却很少在美国指挥。
27664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1965-1972年间的录音,包括柴科夫斯基、法朗克、埃尔加、柏辽兹、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梅西安的作品,其中有一张CD全部是斯托科夫斯基最有特色的改编曲集。 斯托科夫斯基的确是二十世纪的伟大指挥家之一,在对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对于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的作曲家的推广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美国首演马勒的“千人”使斯托科夫斯基第一次为世界瞩目,而后,与拉赫玛尼诺夫所合作的《第三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世界首演更是将斯托科夫斯基及他所打磨的费城交响乐团推向了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行列。厚重低沉、极富质感的弦乐声色,正是斯托科夫斯基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所缔造的“费城之声”。 在演出生涯的早期,斯托科夫斯基便极其注重声响的效果。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期间,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斯托科夫斯基选择了把小提琴手排列在舞台的右边,这种方式至今仍被许多交响乐团所采用。不同于早期的众多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热衷于钻研,改造录音技术,也算技术狂人一枚了。 斯托科夫斯基的现场演出极具魅力,事实上,说他是指挥家中的第一位大众明星也不过分。在费城交响乐团期间,斯托科夫斯基的音乐会宣传单上甚至不用写演出曲目,只要写上”斯托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就足够了。在斯托科夫斯基的晚年,录音技术终于让他梦寐成真。而在欧洲期间的演出,斯托科夫斯基沿用了当年打磨费城交响乐团的方式,无论是怎样的乐团,经过斯托科夫斯基之手,总能呈现出他所一贯追求的富丽堂皇的辽阔声响,难怪有人说,斯托科夫斯基是有魔力的。
3.5万61
富特文格勒《勃拉姆斯·交响曲·协奏曲》
富特文格勒《勃拉姆斯·交响曲·协奏曲》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1942-1954年间指挥演奏勃拉姆斯作品的录音,包括:四部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合作乐团是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喜欢富特文格勒的爱乐者,通常会比较心仪他二战时期的作品。确实,因德国的没落产生的忧愤意念成为了大师的潜在表现力,他战时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激情四溢、光芒四射。据说二战时期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表现极佳,但令人痛惜的是没有留下任何一场完整的现场演出录音。1945年1月23日柏林爱乐演出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末乐章录音,是这部交响曲战时留下的唯一的纪念品。这个录音被收录于第一张唱片的最后。 尽管只有一个乐章,但这段录音却非同寻常:不仅因为这是富特文格勒最佳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演出,留下了音质绝佳的录音,还因为这段录音录自二战时期富特文格勒在德国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他再度回归柏林将是两年半以后的事情。这是高度激情、幻想、控制力的稀有结合;乐曲、乐团和指挥高度结合的难忘例证。这是德国战败前的最后时刻,富特文格勒所喜爱和熟悉的一切都在他眼前瓦解了,大师的痛苦,激愤和无奈之情直接铸就了这个不朽的乐章。时至今日,这段录音听起来仍然是那么令人激动异常,这是无与伦比的绝唱。这段录音标志着一个时代、一种风格的终结。战后的富特文格勒虽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音乐遗产,但二战时期作品中那些璀璨夺目的光芒,却已经永久地熄灭了。 这个录音是阿杜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着墨最多的,他用了几乎整整两个页面(中文版)来细细阐述这一录音,而且即使是阅读翻译得不甚精确到位的中文版,也能明显地察觉出这位乐评家对这个录音心怀无比敬畏之情。从他的具体用词和使用篇幅来判断,这十几分钟的音乐,应该是阿杜安先生所认为的,富特文格勒的艺术遗产中最重要和最精华的部分。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