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Brahms 5 Lieder Op.105 - 1. Wie Melodien

00:00
02:10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20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1)》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鲁宾斯坦天性慷慨,富于冒险精神,堪称当代最佳的西班牙音乐诠释者之一,他那阿尔班尼士“依贝利亚”(Iberia)绝妙无比的演奏更足以荣耀地所钟爱的西班牙,这也刺激斯特拉文斯基将“彼德洛希卡”改编为钢琴曲,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是席玛诺夫斯基《第二钢琴奏鸣曲》与后续许多品的世界首演诠释者:要是没有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大力推广,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的许多作品恐怕也没有得见天日的机会。虽然如此,在阿图尔·鲁宾斯坦大量的演出录音当中,却独缺完整的“依贝利亚”、“彼德洛希卡”和席玛诺夫斯基的奏鸣曲全集,殊为可惜。 鲁宾斯坦的肖邦演奏也受到他致力于新作品作风的影响。像阿图尔·鲁宾斯坦一样,在其演奏生涯中风格与手法有如此革命性转变的钢琴家,可说是少之又少。为求消弭大众对肖邦音乐有如沙龙花花公子的刻板印象,阿图尔·鲁宾斯坦将一股清新与活力注入其诠释当中,以高尚的情感取代感伤、以力量和高贵取代病态与神经质,并以清晰而明确的音乐线条方向取代含糊的“浪漫”迂回与自我耽溺。刚开始时,阿图尔·鲁宾斯坦这种肖邦风格遭到一阵质疑,其清新之气与高贵风骨被责为冷酷无情,但数年后即转谤为誉,大众一致推崇阿图尔·鲁宾斯坦堪称最伟大的肖邦钢琴家,因为他能在肖邦高卢式的精准与斯拉夫式的热情中求得完美无瑕的平衡。他这种点铁成金的能力得来不易,潜沉的使命感逐渐取代早期的肤浅放荡。他曾大言不惭地告诉一群仰慕者,他演奏的掉音多到可以拼成一首交响曲:由此观之,他早期成功乃肇因于其直截了当的亲和力,而非之后学究式的一本正经,此时他一反其原有个性,生命中较为深沉严肃的一面已展现出来。阿图尔·鲁宾斯坦曾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人说父亲是本可成器的二流钢琴家。因此从四十七岁起他才开始大幅增修演奏曲目,原本的活力依旧,但要增添对细节的注意与对原谱的谨慎态度,为早年的旺盛精力与轻佻所掩盖的从容气度,此时便展露无遗。
21
31
奥斯登《亚历山大·吉尔芒·管风琴奏鸣曲》
奥斯登《亚历山大·吉尔芒·管风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管风琴家奥斯登演奏亚历山大·吉尔芒的八部管风琴奏鸣曲。奥斯登采用鲁昂圣文教堂的卡瓦耶-科尔管风琴演奏。 亚历山大·吉尔芒(Alexandre Guilmant,1837年3月12日-1911年3月29日)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生于滨海布洛涅,师从其父,后又师从比利时管风琴大师勒门,成为家乡的管风琴师和教师。1871年被任命为巴黎三位一体教堂管风琴师,并任职长达30年之久,从此作为一位技巧高超的管风琴师开始其演奏生涯,曾到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于1904年在美国举办了不少于40场演奏会。 1898至1914年间,吉尔芒与同事一起出版了多位法国作曲家管风琴作品集《管风琴大师曲谱》10卷,随后又出版了收录国外管风琴大师作品的《管风琴古典乐派》。尽管其中的音乐理论在当时业已被取代,这些文献依然因作品的稀有而显得珍贵。1894年和丹第等人一起创办了圣乐学校,并一直在那里任教,直至1911年在巴黎附近的家中去世。此外,他还于1896年接替维多尔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管风琴教师。他的学生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迪普雷。 吉尔芒是个多产的作曲家,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为他所钟爱的管风琴而作,他的音乐风格和弗兰克与维多尔有些接近,以气魄宏伟壮观而著称。 《8部管风琴奏鸣曲》是在三位一体教堂的卡瓦耶-科尔管风琴上构思创作的,有着交响曲式的风格和形式,与弗朗克的交响曲式管风琴作品、维多尔的管风琴交响曲齐名。 鲁昂圣文教堂,卡瓦耶-科尔管风琴(Cavaille-Coll Organ,Church of St.Ouen,Rouen)这台拥有四层手键盘的大管风琴由法国管风琴建造大师阿里斯蒂德·卡瓦耶-科尔建于1890年,被认为是法国最重要的管风琴之一,因上面装有不常见的32寸低音管而著名,曾被维多尔誉为“管风琴中的米开朗杰罗”。这件乐器从未被改动过,也是这位大师为数不多的依然保持原样的作品之一。 本·范·奥斯登(Ben van Oosten)荷兰管风琴家。奥斯登曾在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学习管风琴和钢琴。他的管风琴录音收录了圣-桑、福兰克、维多等人的作品,收获了很多国际奖项。因为奥斯登对法国管风琴文化的贡献,法国政府授予他艺术与文学军官勋位。奥斯登在鹿特丹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也在全世界开大师班。
11
31
伊冯·蕾菲布《巴赫·莫扎特·贝多芬》
伊冯·蕾菲布《巴赫·莫扎特·贝多芬》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蕾菲布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蕾菲布是钢琴大师科尔托最纯粹的传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曾师从科尔托;在科尔托众多有名的弟子中,大部分是学成之后深造于他的,但蕾菲布则彻头彻尾的由科尔托所塑造,她是其弟子中最早的一代,受教于年轻气盛、锋芒逼人的科尔托,后来又成为科尔托身边最得力的助手,1939年她继承了科尔托的大师班,显示出她是科尔托的传人,但形式上如此,实际上呢? 让我们先谈谈科尔托,他在现代被视为肖邦的嫡系传人、理所当然的肖邦权威,但在头角峥嵘的巴黎音乐界,肖邦嫡传不乏其人,肖邦气质的钢琴家也数不到科尔托,事实上,科尔托的舒曼气质更为强烈,他演奏中所抒发的浪漫情怀是舒曼而非肖邦的。在当时,科尔托作为舒曼演奏者的身份可能更具权威,这是今日对科尔托了解上的一个偏差。蕾菲布,正是个舒曼气质的钢琴家,在女性钢琴家中,这种气质难以寻见,而这种气质上的相契也说明着传承上更深入的层面。 另一方面,蕾菲布是魏多晚年的爱徒,在巴黎音乐院的赋格班里,这位伟大的近代管风琴演奏奠基者给予蕾菲布的,是对于乐曲结构的分析掌握能力,在魏多开创的学派里,管风琴师在一座大管风琴前演奏出足以与管弦乐团抗衡的丰富声部,还有什么人能比这样的管风琴师更了解何谓结构,更何况是魏多这样的一代宗师,这是蕾菲布日后成为伟大的贝多芬演奏者最重要的资本。 伟大的传承,还需过人的天赋才能成其伟大,但蕾菲布与科尔托的锋芒毕露不同,蕾菲布的演奏中有一股蕴藏的知性美感,这是女性的细致、还有丰富的学识所致,除此之外,蕾菲布完全不曾流露出女性钢琴家的娇柔气弱,在舒曼气质下雄雄燃烧的浪漫是男性的,格局是宏大的,这就是蕾菲布的气质。
--
16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凡格洛夫与帕帕诺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茨冈》。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这部作品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它罕见的标题。实质上,此曲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在拉罗的作品中,经常可看到类似这样“名不副实”的现象。或许是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作者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这部乐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乐曲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b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80年,是题献给萨拉沙萨蒂的。此曲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他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圣-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第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第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第二乐章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很多人喜欢把这个乐章称为“船歌”。 拉威尔《茨冈》,作于1924年。拉威尔第三期的创作,发挥了印象派的风格,一心想表现自己本来的个性,略有倾向于古典派之势。此曲始终保持了简洁的样式,明白地呈现给人们拉威尔第三期作品的样相。以匈牙利民俗音乐为素材的这首曲子,是献给匈牙利出身的小提琴大师约阿西姆·约瑟夫的孙女伊利亚·达兰妮。此曲于一九二四年四月在伦敦的拉威尔音乐节初演。它吸取了匈牙利的民俗舞曲的风格,由慢拍的拉散及快板的富力斯卡的两部分构成。曲中有许多小提琴高难度技巧的演奏,成为一首很热闹的独奏曲,在结构及演奏技巧的变化上造成了非常优异的效果。这首曲子由含有忧愁的花奏风格的“徐缓拉散”乐段,及次第激烈快速的富力斯卡乐段的两部分构成。
29
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