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尔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621

卡萨尔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卡萨尔斯1936-1939年演奏巴赫的6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录音。演奏巴赫这六部《无伴奏组曲》,最富于启示性的也是最早的权威版本,当然是卡萨尔斯1930年代后期的这个录音。这些组曲曾被相当多的音乐家演绎,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卡萨尔斯的录于1930年代(1936年至19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如果把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看作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卡萨尔斯就是早先古朴的铜版画,线条坚实挺劲,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像是凸现于整个画面之上的线条,一旦在你面前显出须眉皆动而欲飞舞之状时,真是要令人心魄俱醉。巴赫的精神,在这里始终是回荡在音乐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从中沁出来。
节目(3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
27
这张专辑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佩特洛夫,1991年1月3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录音。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遗产的致敬,也是对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发展的重要回顾。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23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科斯蒂克《卡巴列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全集》
---
这张专辑是德国钢琴家迈克尔·科斯蒂克与阿伦·弗朗西斯指挥的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卡巴列夫斯基的四部钢琴协奏曲、《幻想曲》、《狂想曲》。 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1904-1987年)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1904年12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40-1946年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9-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音乐语言与民歌、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有密切联系。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 卡巴列夫斯基一共创作了四部钢琴协奏曲。其中《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193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3岁。后来他又在1973年重新修订了该作。这部作品有着极为简洁的主题和弹性的节奏,音乐舒展、色彩明快,同时也颇有动力感、空间感和戏剧张力。 《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52年,是“青年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小提琴协奏曲》1948、《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9、《第三钢琴协奏曲》1952)。这部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其中某些部分还采用了一些民歌、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使这部作品更通俗化,更容易让人接受;另一方面又不乏抒情性,通过抒情与明朗的交替,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不会感到繁琐和费解。在卡巴列夫斯基的笔下,旋律的出现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乐章旋律的节奏清晰明快、色彩明朗,以双音的形式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比单音更厚实,旋律更加突出。第二乐章以抒情为主,二钢琴以跳音的形式流淌出优美的旋律,为一钢琴旋律的出场起了完美的铺垫作用,使其抒情性更加浓厚。第三乐章又回到一乐章的清晰明朗的节奏特点,但比第一乐章更加欢快,旋律出来时更加生动,虽然在这一乐章的主题中,右手以琶音形式出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旋律的走向,反而使其更加轻巧、动人,旋律更加自然、纯净、质朴。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基本是以丰满、浑厚的音响和光辉宏大的气势为特点,使这部协奏曲更加“交响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穆特《迪蒂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作品》
穆特《迪蒂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作品》
这张专辑是穆特2005年发行的,包括1988年录制的,穆特与马舒尔率领的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法国现代作曲家亨利·迪蒂耶(Henri Dutilleux,1916~)的夜曲《在同一个和弦上》(Sur Le Meme Accord,世界首次录音);1991年录制的,穆特与小泽征尔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2005年录制的,穆特与萨彻尔率领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穆特在这张专辑中的表现可用“一个华丽的鼓吹者”来形容,对于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穆特早期并不能够充分把握,但是亨利·迪蒂耶的作品似乎使得她忽然之间开窍,使得后面的两首作品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微调和技艺的灵巧展现。 在此之前与普列文携手的柴科夫斯基和康高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1897~1957)的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年卡拉扬时期的强大的张力和控制力,而更多了音乐的抒情性,使小提琴独奏和乐队显得更为和谐,给音乐赋予了更多柔美和细腻的情感及更现代的表现手法。 专辑中迪蒂耶的夜曲《在同一个和弦上》是马舒尔指挥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在巴黎著名的香榭丽舍剧院现场录制的,穆特的演奏感情细腻而丰富,音色优雅又不失激情,技巧无懈可击,似乎她在琴弦上舞动着自己迷人的身躯,使人想到她性感的眼神与身段的柔软。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协奏的音色极为含蓄动人,独奏、乐队、录音三位一体,使这个现场录音再次成为穆特演奏生涯上很难逾越的精品。
2.1万8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录音辑》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9CD合辑是钢琴家吉列尔斯,1954-1972年间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爱乐乐团、新爱乐乐团合作的演奏录音。 CD1-3收录了吉列尔斯1968年4月29日-5月4日在克利夫兰赛佛伦斯音乐厅,与乔治·塞尔指挥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5部钢琴协奏曲。一位是看起来内敛,实际上拥有钢铁般意志力的钢琴演奏家,另一位是以训练要求严格著名的指挥,他们二人相遇之后,会激荡出什么火花呢?在这个录音中,吉列尔斯没有采用早年注入凶猛的火力的演奏,而是偏重在音色的平稳度与抒情的灵性上。吉利尔斯经常强调的“自然”并不是光指音乐的自发性而已。在固定的节奏之外,谨慎的思考可以为乐曲增添不同的效果,就像这个录音中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他把崇高威严的气势带进这部协奏曲。 CD4收录了吉列尔斯1957年4月30日-5月1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一录音棚,与利奥波德·路德维希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路德维希是位奥地利指挥,对音乐的处理工整严谨,吉列尔斯在这个录音中一反他在演奏俄罗斯作品时那种激昂奔放的手法,稳健的速度、遒劲的触键、绵密的结构将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贝多芬音乐中的雄浑崇高铺排得丝丝入扣。 CD5收录了吉列尔斯1957年6月1-2日(贝二)、6月19-20日(贝一)在巴黎瓦格拉姆音乐厅,与安德烈·范德努特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这个录音是吉列尔斯正值壮年录制的,他以高超的技巧与丰富的情感变化,细腻地诠释了贝多芬这两部早期钢琴协奏曲。 CD6收录了吉列尔斯1954年3月9-10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与安德烈·克路易坦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1954年3月12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独奏莫扎特《第十六钢琴奏鸣曲》。 CD7收录了吉列尔斯1954年3月11日(拉三)、1955年6月13日(圣二)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与安德烈·克路易坦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1955年10月19-20日在纽约Capitol Studio独奏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与赋格》的第五首和第二十四首。
3.9万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