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丽奇、巴伦博依姆《双钢琴作品》

阿格丽奇、巴伦博依姆《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巴伦博依姆合作,演奏莫扎特、舒伯特、斯特拉文斯基的双钢琴作品。这是2014年4月19日在柏林爱乐厅的现场演出录音。生动的录音和很少的观众噪音(除了保留的掌声),最大限度保留了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细节,展现了他们杰出的演奏技巧和心心相印的默契,是一场很难被超越的合奏。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塞尔金《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
17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与施耐德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六首德国舞曲》等。 《降E大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作于1784,为其钢琴学生芭芭拉·冯·普莱亚而作,1784年3月17日,在多拉特纳霍福举行的“我的第一次私人演奏会”上首演。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21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1930年-1951年的录音》
霍洛维兹《1930年-1951年的录音》
这套专辑是为纪念钢琴巨匠霍洛维兹逝世25周年而发行。特别收录了世界首度发行的1936年录制的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霍洛维兹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早年跟随母亲与塔尔诺夫斯基学习钢琴,在基辅音乐院师事传承自安东·鲁宾斯坦一系的布鲁门菲尔德。1925年以前,霍洛维兹都在苏联各地巡回,1926年首度赴国外(柏林)演出,1928年第一次在纽约与毕勤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前,他还只是个没没无名的小子。这天以后,霍洛维兹成了轰动乐坛的青年钢琴家。他在1939年定居美国,1942年成为美国公民。霍洛维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惊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令人深深为之着迷的魅力与气质是其他钢琴家所无法相比的。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霍洛维兹的唱片,但是录音时间多半集中在他定居美国之后,以及上世纪八零年代霍洛维兹晚年的顶尖杰作。为了纪念霍洛维兹逝世二十五周年,发行了这一套三张,录制时间横跨1930年到1951年间,包括第一次发行,1936年录制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送葬进行曲》。青年时期的霍洛维兹以精准、速度敏捷快速闻名。而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八度音与轻松自如弹奏和弦的技巧被当时的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出现。从这套唱片的早年录音可以听出,狂热而且技巧精确的演出效果不只显示出这位年轻人已经站在艺术成熟的门坎上,他对自己的诠释手法也是信心十足。
26
34
塞尔《舒曼·第二、四交响曲》
塞尔《舒曼·第二、四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乔治·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演奏舒曼《第二、四交响曲》、韦伯《“奥伯龙”序曲》。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演奏严谨、细腻,将这几部作品的织体层次勾划得异常清晰。 舒曼《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但由于他的忧郁症和欠佳的身体状况,使得这部作品于1846年10月方完成。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部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d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120,完成于1841年,在妻子克拉拉·舒曼22生日的时候他将这部作品当做生日礼物献给了她,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拉拉的影响,而且在首演时这部作品得到的回应并不好,于是舒曼把这部作品收了回去,再在差不多10年后的1850年至1852年两年间重现修改了配器,并对作品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对于一些分句的延长与缩短,这主要体现在首末乐章之中,他将首末乐章中音符的长度一分为二,从而将每一小节的长度延长为原来的两倍,这样使得演出时乐曲的节奏加快了不少。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比修订前音响更好,更有效果”。
1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