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贝多芬《钢琴与管乐五重奏》

莫扎特、贝多芬《钢琴与管乐五重奏》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普列文与维也纳管乐独奏家合奏团合作,演奏莫扎特、贝多芬《钢琴与管乐五重奏》。 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与管乐五重奏》K452,作于1784年3月30日。 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与管乐五重奏》作品16,是他模仿莫扎特K452创作的,编制一模一样,也非常好听,但与K452相比,无论从乐曲表达的氛围、意境的渲染、衔接处的浑然天成,都有一段距离。可以这样说:莫扎特在管乐室内乐领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库普曼《巴赫·第1-4号管弦乐组曲》
74
这张专辑是古乐指挥大师汤·库普曼与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巴赫《第1-4管弦乐组曲》。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1066-1069,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 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李赫特《1993年传奇音乐会》
85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在1993年5月30日德国史瓦辛格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由艾森巴赫指挥的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担任协奏。令乐迷们感到无比惊喜的是大师所挑选的演奏曲目: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和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而这场重要的实况演出,难得的被官方以高水平、高品质的规格留下录音。 这场传奇演出曾经由日本唱片公司于1997年发行,但据说因版权争议,出版品很快就被回收并停止发行。一直到2010年,这场珍贵的演出记录才得以重见天日。 1993年的这场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是李赫特本曲目第二个录音。翻开大师的纪录,除了1952年与康德拉辛在莫斯科的合作外,一直到40年后,李赫特才又留下了这首抒情唯美的钢琴名曲录音。 另一首作品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则是大师生平所留下唯一的录音。这部格什温在1925年所写下的作品,曲中充满了美国当代的华丽风采,美国味十足。尤其是这部作品甚至从未被20世纪的大师们如霍洛维兹、阿劳、巴克豪斯、鲁宾斯坦、吉利尔斯录制发行过。可谓空前绝后,钢琴家李赫特这场1993年的实况录音不仅是经典,而是传奇。 圣-桑《F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103,作于1896年。这是圣-桑给为了庆祝他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生涯50周年纪念音乐会而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此曲有《埃及》的标题。 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5年。此曲被公认为是格什温最优秀的一部作品。音乐学家甚至将它列入历史50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中,理由是这部作品表达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貌。
斯威特兰诺夫《巴拉基列夫·交响曲、序曲》
75
这张专辑是叶甫根尼·斯威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米利·巴拉基列夫的两部《交响曲》、《交响诗》及《序曲》。 米利·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37.1.2-1910.5.29)俄国作曲家。青年时代与爱国主义作曲家格林卡相遇并深受其影响。他本人后来则成为居伊、穆索尔斯基的良师益友。1861~1862年他们的组合中又增加了两位成员,鲍罗丁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形成了“五人团”(即“五人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想像力,采用了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或许可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民族主义的推崇者。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人)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强力集团的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著,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 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著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2)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四部钢琴奏鸣曲。 《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作于1781-1783年。此曲因在巴黎期间创作,有法国风味。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在第一主题后,接着是属调的第二主题,呈示部最后以4小节尾奏收束。发展部类似插句形式,转调频繁,再现部照原型再现。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F大调,二段体。优美的主题呈示,又反复后进入下一部分,这一部分也加以反复,接着第二部分变为F小调,有对照性的优美情调。这一段也作2次反复,然后再现F大调的主题。第三乐章,小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在轻快的第一主题后,经过经过句,以属调表现第二主题,以小尾奏结束呈示部。然后夹着像第一乐章一样自由的发展部,进行至再现部,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出现后,以尾奏作终结。 《C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K545,作于1788年。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极单纯,音阶性的经过句后,以属调表现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与《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儿乎相同。在左手与右手交互奏出分散和弦音型后,为呈示部尾声。发展部承接呈示部尾声音型,a小调两手交互发展。再现部以F大调再现第一主题,C大调再现第二主题。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三段体。在阿尔贝提低音下奏出主题,变奏后以D大调像是主题衍生出的旋律。再经过主要主题的变奏后,以g小调经降B大调至c小调、g小调转调,引导七题再现后,进入尾奏而结尾。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回旋曲,C大调。回旋主题呈示后,第一插句为G大调,来自主题的8分音符音型,第二插句为a小调。主题作第三次呈示后,以8分音符的音群构成的尾奏结束。 《C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K309,作于1777年。此曲是莫扎特在前往曼海姆和巴黎的旅程途中写作。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K279,作于1774年。1772年春,莫扎特第三次自意大利旅行回来,又去维也纳。此曲当时是为大键琴而作。
--
1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肯普夫(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肯普夫(2)》
这张专辑收录了威尔海姆·肯普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巴赫的钢琴作品。 直到现在,乐评界仍然喜欢批评德国钢琴家演奏的肖邦与李斯特。然而,五十多岁的肯普夫不只留下一些有趣而且风格独特的肖邦录音,布伦德尔还认为肯普夫是本世纪最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不过在谈论李斯特之前,还是先谈谈三首维也纳古典作品:舒伯特《第十六钢琴奏鸣曲》D.845、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与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肯普夫有些舒作伯特录音过于讲究细节,但是这首十六号奏鸣曲是肯普夫如何诠释简单小曲最美好的例子,也是布伦德尔最喜爱的肯普夫录音。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可能是个性最像舒伯特的乐曲,两个乐章形成完全对比:第一乐章锋利而且富戏剧性:第二乐章的旋律优美。肯普夫同时表现出这两种特质。在第一乐章里,他以精巧的节奏带给我们生动鲜明而又感性的贝多芬;第二乐章非常美,旋律就像直接从贝多芬耳朵灌注到我们耳里。 布伦德尔认为,肯普夫演奏的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是另一个时期的档案:“现在不这么弹莫扎特了。”现今的演奏家更注意莫扎作品的阴暗面,肯普夫却完全不同。从1990年代看来,肯普夫的莫扎特无忧到令人吃惊,完全不在谱面上添加任东西,但是肯普夫却把莫扎特和声中的魅力自然带出。现今已经没有钢琴家会像肯普夫这样弹奏莫扎特,就连与肯普夫同时期的钢琴家也不会这么做,但是从肯普夫的诠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音乐是多么高雅、平静、简单与自然。 肯普夫弹奏李斯特是同样简单、美丽而动人。这次的录音在先前发行的时候,布伦德尔曾经为这位还遭受误解的匈牙利大师写过一感人的辩白。布伦德尔认为,李斯特是个高贵而又柔和的人,就像肯普夫所演奏的李斯特作品。李斯特是位不可思议的“钢琴管弦乐家”,而肯普夫从乐谱中了解到李斯特对钢琴音色惊人的见解,以及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演奏技术。肯普夫更结合了观察力、幻想力与熟练的技巧,由衷的弹奏出李斯特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肯普夫知道应该如何拿捏分寸,夸张只会乐曲整体效果减分。
--
23
侯长青、曹杨《马足龙沙》
侯长青、曹杨《马足龙沙》
这张专辑是笛箫演奏家侯长青、琵琶演奏家曹杨,以深情的迷人演绎,融合前所未有的音乐理念、巧妙的音乐构思,打造的全新国乐经典。录音师李小沛以同期录音、录音室多声轨音乐录音的方式进行混录,再次突破了我们对聆听的认知。这对音乐伉俪在《马足龙沙》中不仅献上精彩演奏,同时也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专辑启用两名制作人,创造出无比丰富的音乐内容。音乐制作人丁豆豆的编曲大气磅礴,犹如电影大片般精彩;善于在音乐中运用传统音乐的音乐制作人尤景仰,为唱片亲自创作两首原创作品,动听无比同时又有出奇的心意。 这张专辑内容非常丰富,有古典、有地域特色,还有中国国粹京戏、昆曲,以及新编的和原创的曲目,丁豆豆和尤景仰作为这张专辑主要的编曲和作曲家,对这张专辑注入了非常多的心血。尤景仰为专辑原创了两首曲目,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琵琶和笛子这两件乐器在一起搭配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底的话,是写不出来两个人的默契,但尤景仰从他自己的视角来诠释笛子和琵琶,重新诠释笛子和琵琶这两件乐器的搭配,这就是他非常独特的一面,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整张专辑的气质提升。主题作品《马足龙沙》加入各种乐器,声音太壮观了。形象非常壮大,感觉一下来到大漠,有海市蜃楼的画面,震撼人心。
18
11
布吕根《木笛演奏作品选辑》
布吕根《木笛演奏作品选辑》
这套12CD的纪念性录音,收录了法兰士·布吕根演奏各种前巴洛克、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作品的录音。 1934年诞生于荷兰的法兰士·布吕根(Frans Bruggen),在古乐(尤其是木笛)复兴运动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他是首位置身专业木笛演奏而且成就非凡的音乐家。他积极投入研究文艺复兴、巴洛克音乐风格,为了找出正确的史料,他深入欧洲许多国家的图书馆,挖出深埋了250年以上的古乐谱,又商借了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大小木笛,经过整理、研究、练习,展开他首度的“木笛独奏会”。 透过布吕根的演奏,让学术界第一次知道,原来知名的作曲家如巴赫、亨德尔、维尔瓦第、泰勒曼等,为木笛创作了这么多的曲子。布吕根可说是重现了巴洛克时期的木笛盛况,人们不再只是听说,而是可以真真实实的听到巴洛克时期优美的木笛音乐。 除了演奏古曲外,布吕根还邀约世界各地的知名现代作曲家为木笛创作现代作品,由于布吕根对木笛这样的积极态度,整个欧洲进入了布吕根风潮。他对木笛的研究精神及演奏能力,为后代树立了一个典范。布吕根所录制的木笛唱片数量,至今仍是后辈演奏家无法向背,可以说目前的演奏者只是将他所录过的曲目重新录制。尚未有一后人超越他的成就。 英国的作曲家Eve O Kelly这样推崇布吕根:“他的演奏风格极尽表达之能事,技巧完整富于弹性变化,……是建立在研究和演奏‘存活的历史乐器’,以及考据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实际的作法上。” 布吕根的成就获得荷兰当局封为国宝级人物,并于现今的海牙皇家音乐院设立终身教职。当时,想要把木笛演奏学好,就必须前往木笛圣地── 荷兰,也就是布吕根的门下学习,才能得到最新、最正确、最有考据的木笛演奏法。这开启了所谓荷兰派的木笛教学。 收藏这一套合辑的真正原因,是布吕根本人的艺术性。考虑到他在大约30年前从录音室演奏转为指挥,因此实际上他所有的独奏和合奏录音都是在数字录音出现之前制作的,当今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可能只知道或主要是靠名声知道他的乐器演奏生涯。
21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