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皇帝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1.1万

贝多芬皇帝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捷克爱乐乐团合作,1971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CD1中还收录了吉列尔斯与乐团彩排时演奏第二、三乐章的录音。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作于1808-1811年。此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此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此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此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柴科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36,作于1877-1878年。此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此曲长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节目(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罗杰斯特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
68
这张专辑是罗杰斯特文斯基分别与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三、四交响曲》、《哈姆雷特组曲》。 罗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拥有着卓越技巧的大师。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以一种非常镇静和有条理的精神状态来影响乐队,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轻松的幽默感来调动和引导乐队队员,启发他们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泼辣豪放、才气横溢,具有敏锐的色彩感和柔润的音乐性,善于借助于朝气蓬勃的手法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协调与均衡。他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家的重要因素。
西蒙·黛娜史坦《巴赫·二、三部创意曲》
758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西蒙·黛娜史坦重返巴赫的怀抱,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基石之作《二、三部创意曲》。这些优美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古典乐迷的最爱,透过她的优异诠释,将让巴赫的作品更广为人知。西蒙·黛娜史坦曾表示,记忆中,最早听过的巴赫作品便是《创意曲》。《纽约时报》表示:“在巴赫作品众多如林的诠释中,这是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声音”。《史雷特杂志》称:“她犹如过往的音乐女祭司,如兰道芙斯卡(Wanda Landowska)与海丝(Myra Hess)。”而《时代杂志》则称:她“捕捉到了新鲜与精巧”。 巴赫一共写了30首创意曲,其中,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15首。《二部创意曲》是巴赫比较精巧的创作之一,高、低声部各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的却是巧夺天工般的效果,可以把它比喻成知己,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因为互相欣赏、理解走到一起。《三部创意曲》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在巴赫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波利尼《莫扎特·第17、21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著名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莫扎特的第17、21钢琴协奏曲,并亲自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协奏。 《第十七钢琴协奏曲》,G大调,K453,作于1784年4月,6月13日在德普林克的浦雷亚府首演。该曲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乐曲美妙动听,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 《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此曲进行曲般雄壮的开曲气氛,以及充满奔腾般诙谐精神的终乐章,还有中间乐章始终优美如歌的行板,都体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妙笔。不仅如此,此曲还充分体现了主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并非纯粹的“炫技之作”,并且以莫扎特独有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均衡感,使得听众根本找不出管弦乐与主奏乐器(钢琴)之间不协调的丝毫破绽。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努内斯《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
努内斯《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巴松管演奏家古斯塔沃·努内斯与托莫·科勒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6部《巴松管协奏曲》。 大管又称巴松管,来自意大利文(fagotto)的原意为“一捆柴”,非常形象。大管是木管乐器中的低音乐器,是交响乐队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其高音区音色哀伤痛楚,中音区温和甜美,低音区严峻阴沉,断奏时则具有幽默顽皮的效果。 同样是低音乐器,大提琴有不少独奏场合,相较之下,巴松管似乎多担任乐团陪衬的角色。事实上,专门为巴松管而作的曲目也不在少数,很多音乐家都为巴松管神秘、低沉的音色深深着迷,赋予它在舞台上尽情发挥的机会。但相信很多人可能不会猜到,为巴松管写下最多协奏曲目的,正是以演奏小提琴著名的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瓦尔第。当今研究维瓦尔第音乐最为深入的英国音乐学者Michael Talbot是这样说的:“如果认为维瓦尔第是最重要的巴松管协奏曲作曲家,绝对是低估了维瓦尔第,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几乎不存在其他竞争对手”。 此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因为他为后世留下了39首巴松管协奏曲,在他写下的350首独奏协奏曲作品中,数量仅次于小提琴协奏曲(共230首)。维瓦尔第笔下的巴松管协奏曲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除了展现丰富的音乐情绪,而且每一首协奏曲都考验着巴松管不同的演奏技巧,架构纯熟,可见维瓦尔第十分喜爱巴松,也对这个木管乐器的特性十分熟稔。 为何维瓦尔第写下了这么多巴松管协奏曲呢?除了维瓦尔第很有可能迷恋巴松管神秘性感、接近人声音域的音色外,根据考证,还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巴松管的前身——一种英文称为“dulcian”、意大利文称为“dulciana”的低音双簧管乐器,于十七世纪逐渐消失,而现代巴松管的雏形则在17世纪后半德、法开始兴起,并于17世纪、18世纪交界开始传入意大利。向来勇于接受挑战、在音乐事业展现过人精力的维瓦尔第,相信在看到这个新发明的乐器时,一定大感惊奇,便为它写下如此众多的协奏曲。
2.2万19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2.6万117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奏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由鲁道夫·巴塞尔指挥莫斯科室内乐团担任协奏。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的演奏,对作品吃的很透,演奏极为“捻熟”。独奏与合奏更默契,声音分布很均衡,推进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毫无粘滞之处,你感觉不到在很多版本里都有的、第二小提琴明显弱的地方,除了两把琴音色不同与位置感外,演奏则是相互推动与相互“叫劲”,呈显出一股特别的优雅、方正与灵巧。 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1.8万9
波切利《我的圣诞节》
波切利《我的圣诞节》
这张专辑是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圣诞歌曲辑。专辑同时囊括全美圣诞专辑榜与古典跨界专辑榜的双料冠军,超越了莎拉·布莱曼、约翰·威廉斯、伦敦管弦乐团所保持的纪录,成为古典跨界榜创榜以来拥有最多张冠军专辑的艺人。 这张专辑由波切利亲自选曲,架构出一个圣诞音乐地球村。而大卫·佛斯特独特细致的制作编曲功力,则赋予了经典另一种风貌,却又同时忠于原作韵味,质感浑然天成。从让教皇约翰·保禄二世感动落泪的招牌名曲《I Believe》,到13世纪传唱至今的圣歌《Adeste Fideles》,波切利展现了他多变而宽广的音域,在蝉连多年史上最畅销单曲的《White Christmas》中,可以听到波切利软语呢喃般的优雅声线;《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则充满感染力且趣味盎然;由金·凯瑞主演的电影《圣诞夜怪谭》主题曲《God Bless Us Everyone》,波切利魔力般的歌声为狄更斯的小说做了最佳注解;在《The Lord’s Prayer》中,更是超越歌唱极限,带来最具情感张力与流动力的声音演出。 如同拆开圣诞礼物般,波切利也为乐迷们带来惊喜,一次邀集了四大音乐领域的天后为专辑献声。与灵魂歌姬玛丽·布莱姬合唱震撼心弦的《What Child Is This》;和节奏蓝调女伶娜妲莉·高重新诠释父亲纳京高的畅销名曲《The Christmas Song》;还邀请了英国极受欢迎的威尔斯跨界女声凯瑟琳·詹金斯合唱《I Believe》;在DVD中则是和叱吒全美乡村乐坛30年的传奇天后蕾芭·麦肯泰尔携手合作《Blue Christmas》。此外,波切利还流露了童真趣味,与Jim Henson所创造的猪小妹、科密特青蛙等布偶群(The Muppets)一起合唱欢乐的《Jingle Bells》。 岁末时分,全世界都沉浸在节庆的欢愉氛围中,波切利衷心希望这张专辑能够暂时隔阻世间的纷扰,为人们带来喜悦和平静。收到这份美丽的音乐礼物,相信没有人会失望。
1.7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