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末路狂花》,昙花一现,她们的自由为何如此昂贵?

00:00
19:26
主播信息
Yapiii

Yapiii

Hiya
关注
寻找伊冯娜
11
宇宙局部 空想觉醒 叙诉复健 大脑解冻 一些光影记录 一个女性档案备忘录 以及最后想说 欢迎你 ?‍⬛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本期播客带你走近经典电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一部在1991年引起巨大反响的女性公路片。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两个女性的逃亡故事,更是对女性自由、反抗和命运的深刻探讨。

📖内容概述:

•从日常到逃亡:Thelma和Louise为何选择离开?一场简单的周末旅行为何变成逃亡之路?
•拼命对抗中的觉醒:她们的反抗不仅是对社会的反击,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悬崖边的抉择:她们最终为何选择自我毁灭?是反抗,还是解脱?
•现代视角的对比: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她们的选择会不同吗?从社交媒体到法律进步,现代女性会面临怎样的处境?

⏰重点时间线:

00:32 开场及电影《末路狂花》的介绍,讨论其在90年代关于女性议题的影响。

02:17 提出本期问题:在压迫和不公面前,女性该如何挣脱呢?当所有的选择都被剥夺时,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

02:29 两位主角的背景:Thelma的家庭压迫与Louise的创伤。

03:43 四个关键转折点介绍:酒吧停车场的冲突、被盗窃后的变化,武力反抗警察后的反应和悬崖边的最终决定。

06:54 男性角色的社会符号:Thelma的丈夫、Louise的男友、牛仔J.D和货车司机、斯洛科姆警探。

12:37 公路象征意义的讨论:从物理路径到自由与孤独的象征,两位主角在旅途中逐渐探索自我。

13:31 公路上的环境变化:从阳光到荒凉,反映主角内心的变化和她们逐渐走向命运终点的过程。

14:18 悬崖跳跃的象征:自由与毁灭的双重意义,主角选择掌控自己的命运,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生存。

16:14 现代社会视角的对比: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女性在社交媒体和法律下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但性别偏见依然存在。

17:29 电影核心的永恒共鸣:女性对自由的渴望与对不公的反抗,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电影仍然打动人心。

🔍适合谁听?

  • 对经典电影感兴趣,尤其是想要探讨女性主义和社会压迫的听众。
  • 喜欢深入解读角色转变、情节走向和情感深度的电影爱好者。
  • 希望从电影中获得现实启发的观众。

☎️联系方式:

🙋🏼‍♀️小红书:@寻找伊冯娜

📮邮箱:lookingforyvonne@163.com

展开
大家都在听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莱纳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演绎法雅的作品。 如果说欧洲各国光彩夺目的西班牙作品让人感到炫目着迷,那么很多西班牙本国的音乐家肯定会觉得自己的文化遭到曲解。二十世纪之初的西班牙是一个多么落魄的国家:曾经称霸全球的殖民帝国,其海军舰队居然被年轻的美国在两天之内粉碎性摧毁;动荡的政局和贫穷落后的乡间,导致很多希望出人头地的艺术家和音乐家找不到自己的平台。法雅在成名之前不得不靠创作Zarzuela轻歌剧维持生计,其作品首演的时候管弦乐团居然只有一把小提琴,连单簧管都找不到,低音大提琴还是从隔壁酒馆里借回来的。要不是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德彪西的话,他“永远都会湮灭在马德里酒吧里平庸的轻歌剧和钢琴私人家教课里,写出来的一堆Zarzuela轻歌剧只能塞在尘封的抽屉里”。不过,这位早年潦倒的作曲家后来取得的艺术成就远高于那些贩卖西班牙特色的音乐家。跟同时代的毕加索一样,法雅的艺术体现了当时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强烈矛盾:既处于欧洲最西端,却继承了厚重的东方文化;既是曾经最强盛发达的帝国,却沦为封闭荒蛮的偏远角落;既有虔诚内向的灵魂,内心深处却充满野性的澎湃。法雅文静内敛,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内心总要表达一种像斗牛士般野性的呐喊。 无论是《三角帽》还是《爱情魔发师》,法雅都避免过分滥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德彪西管弦乐素描的“轻描淡写”。他跟毕加索一起把西班牙的文化艺术推入欧洲现代主义的洪流,他的作品没有对过去的怀恋,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在,用最原始粗狂的元素传达自己的声音。 莱纳的《西班牙》专辑是从西班牙本国作曲家的视觉审视西班牙自身。莱纳棒下的法雅作品黑沉、神秘、诡异,充满原始荒诞的色彩;担纲独唱的黑人女高音普莱斯不再是拥有金钻般声线的崇高戏剧女高音,而是略带嘶哑的神秘女人。此作品本来由钢琴独奏演绎,难度很大,但管弦乐版本比较难得稀有。如果说阿根塔的《西班牙》是一幅靓丽的风情画,那么莱纳的《西班牙》则是一幅具有张力的写实素描。
62
22
奥斯登《亚历山大·吉尔芒·管风琴奏鸣曲》
奥斯登《亚历山大·吉尔芒·管风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管风琴家奥斯登演奏亚历山大·吉尔芒的八部管风琴奏鸣曲。奥斯登采用鲁昂圣文教堂的卡瓦耶-科尔管风琴演奏。 亚历山大·吉尔芒(Alexandre Guilmant,1837年3月12日-1911年3月29日)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生于滨海布洛涅,师从其父,后又师从比利时管风琴大师勒门,成为家乡的管风琴师和教师。1871年被任命为巴黎三位一体教堂管风琴师,并任职长达30年之久,从此作为一位技巧高超的管风琴师开始其演奏生涯,曾到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于1904年在美国举办了不少于40场演奏会。 1898至1914年间,吉尔芒与同事一起出版了多位法国作曲家管风琴作品集《管风琴大师曲谱》10卷,随后又出版了收录国外管风琴大师作品的《管风琴古典乐派》。尽管其中的音乐理论在当时业已被取代,这些文献依然因作品的稀有而显得珍贵。1894年和丹第等人一起创办了圣乐学校,并一直在那里任教,直至1911年在巴黎附近的家中去世。此外,他还于1896年接替维多尔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管风琴教师。他的学生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迪普雷。 吉尔芒是个多产的作曲家,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为他所钟爱的管风琴而作,他的音乐风格和弗兰克与维多尔有些接近,以气魄宏伟壮观而著称。 《8部管风琴奏鸣曲》是在三位一体教堂的卡瓦耶-科尔管风琴上构思创作的,有着交响曲式的风格和形式,与弗朗克的交响曲式管风琴作品、维多尔的管风琴交响曲齐名。 鲁昂圣文教堂,卡瓦耶-科尔管风琴(Cavaille-Coll Organ,Church of St.Ouen,Rouen)这台拥有四层手键盘的大管风琴由法国管风琴建造大师阿里斯蒂德·卡瓦耶-科尔建于1890年,被认为是法国最重要的管风琴之一,因上面装有不常见的32寸低音管而著名,曾被维多尔誉为“管风琴中的米开朗杰罗”。这件乐器从未被改动过,也是这位大师为数不多的依然保持原样的作品之一。 本·范·奥斯登(Ben van Oosten)荷兰管风琴家。奥斯登曾在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学习管风琴和钢琴。他的管风琴录音收录了圣-桑、福兰克、维多等人的作品,收获了很多国际奖项。因为奥斯登对法国管风琴文化的贡献,法国政府授予他艺术与文学军官勋位。奥斯登在鹿特丹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也在全世界开大师班。
31
3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