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故事《阿金巴和魔法牛》

00:00
20:52
主播信息
185xxxx706934

185xxxx706934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185xxxx706934
关注
意思课堂
--
「意思课堂」是一档爱乐剧管发起以「文艺为起点,新知为动力,分享为纽带」的播客节目,依靠旗下各剧院的自营演出资源,聚焦戏剧、音乐、舞蹈、文学、社会等领域,邀请领军艺术家或文化学者,以讲座或主创对谈等形式的节目录制,打造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文化播客沙龙,致力于「艺术破圈,思想共生」。
小耳朵听故事
14
「小耳朵听故事」是由西安音乐厅发起的一档儿童类音乐故事节目,在这儿你可以听到温暖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能滋养到所有的大朋友和小朋友!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科罗廖夫《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
科罗廖夫《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钢琴家叶夫根尼·科罗廖夫2016-2017年间录制的,曲目为贝多芬晚期的四部钢琴独奏作品。 《大赋格》作品134,作于1825–1826年,于1827年出版,题献给鲁道夫大公。原为《第十三弦乐四重奏》作品130的终曲,因过于冗长而成为独立的一首作品,编号为作品133,又被贝多芬本人改编成钢琴四手联弹形式,编号为作品134。现在多数的四重奏组将《大赋格》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但也有的按照贝多芬的原意在演奏了作品130的前面五个乐章后再加上大赋格的。大多数十九世纪乐评家都不看好这首大赋格。丹尼尔·梅森批评道:它让人很“反感”,而路易斯·史波就称它及其它贝多芬晚期作品为“无法解释和无法修改的恐怖”。但自从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其评价逐渐好转,现在《大赋格》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斯特拉文斯基说:“这绝对是首当代音乐,而且永远都会是当代。” 《十一首新钢琴小品》作品119,经推断第1-5首作于1800-1804年,第6-11作于1801-1821年间。 《六首小品》作品126,是1823年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之后的小品集,也是贝多芬3套小品集中最优秀者。 《C大调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作品120,作于1819-1823年间。此曲的主题,原是当时在维也纳一面从事作曲,一面经营出版业的安东·迪亚贝利所作的圆舞曲。当时,迪亚贝利采取以自己所作的作品为主题,请各位作曲家作成变奏曲拿来出版的方法。贝多芬将这首乐曲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20
52
马蒂农《Hi-Fi芭蕾音乐》
马蒂农《Hi-Fi芭蕾音乐》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马蒂农分别与以色列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马斯耐、梅耶贝尔、圣-桑、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音乐。 马斯耐的芭蕾组曲《熙德》毫无疑问是专辑中最为杰出的,虽然后来弗雷莫和马里纳录制的版本也很好,但缺少马蒂农这样的电闪雷鸣般的跃动感,以色列爱乐乐团与弗雷莫的伯明翰市政厅管弦乐团和马里纳的伦敦交响乐团相比都不占优势,但是马蒂农施加在乐团身上的强大压力,在第一个和弦上就表现得很明白。曲子和曲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曲终了的时候,听众会很自然地期待下一次乐队如夜空中焰火般辉煌的绽放。马蒂农还善于将这种压力和让乐队成员自由发挥结合起来,他让以色列乐团得到只有法国乐团才有的那种滋润而飘逸的管乐部,可见他决不是等闲之辈。 马斯耐《熙德》是根据法国大剧作家高乃依的著名悲剧而作的四幕歌剧,表现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率众抗击摩尔人的历史传说, 而主要剧情则是爱情与复仇义务的古老冲突.整出歌剧如今不常上演了,但剧中的芭蕾音乐,尤其是第二幕的布尔戈斯广场上的六段舞曲,相当动听,令人难忘,因此作者又加上一首晨曲,编成这套一共是七段的音乐会组曲:1、卡斯蒂里亚舞曲 2、安达卢西亚舞曲 3、阿拉贡舞曲 4、晨曲 5、卡塔兰舞曲 6、马德里舞曲 7、那瓦拉舞曲。 马斯耐的音乐通常都艳丽、柔美,被乐评家认为是很女性化的,但在《熙德》的芭蕾音乐中,却也有的是阳刚和火辣。
--
20
桑松·弗朗索瓦《肖邦·圆舞曲》
桑松·弗朗索瓦《肖邦·圆舞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演奏肖邦的14首圆舞曲,这是1963年1月的演奏录音。 桑松·弗朗索瓦(Samson Francois,1924-1970)法国钢琴家,6岁登台演奏,11岁获法国尼斯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奖,后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继续学习。1939年回巴黎,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科尔托。1940年获音乐学院比赛一等奖。1943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其演奏曲目包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尤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最为著称。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肖邦有极大差别,鲁宾斯坦的肖邦强调情感,弗朗索瓦则更强调肖邦的情感所体现出来的音色,所以资深人士认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于鲁宾斯坦。 肖邦创作的圆舞曲共19首,其中有编号的作品13首,无编号6首。这些圆舞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理想化,另一类是借用圆舞曲形式而作成的纯粹的抒情诗。舒曼曾对肖邦的圆舞曲评介:“这是肖邦的肉体及心灵在舞蹈上的圆舞曲”,“如果要跳舞,舞伴必须有一半以上是伯爵夫人才行。”而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认为,“不沉着的演奏家,往往忽略了肖邦的低音,虽然低音对圆舞曲具有某种意义,但也不是绝对的,粗暴的敲击没有必要,要注意基础音,从属的和声应弹得轻些。圆舞曲的伸缩速度也不必要像玛祖卡舞曲那样强烈。”
--
14
斯美塔那四重奏《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斯美塔那四重奏《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德沃夏克的两部室内乐作品:1、由斯美塔那弦乐四重奏演奏的《第12弦乐四重奏》;2、由斯美塔那弦乐四重奏与小提琴家约瑟夫·苏克、大提琴家约瑟夫·胡赫罗合作,演奏《A大调弦乐六重奏》。 《F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美国”》作品96,作于1893年。在此之前,德沃夏克于1892年9月应邀担任纽约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全家一同前往美国。在美国,有两点使他深为感动。当时德沃夏克作品便使用了美国黑人音乐素材,怀着极深的浸溢着斯拉夫波希米亚人身处异国时浓郁的乡愁,写下了这首堪称19世纪最杰出的捷克室内乐,一部世界室内乐文献中傲视群雄的杰作。全曲共分四个乐章,旋律朴实优美,节奏欢快轻巧,具有黑人灵感风格(黑人灵歌有两个特征:大量运用了的五声音阶为旋律音;运用更多的切分音节奏。乐章与乐章之间环环紧密相扣,结构紧凑,整首曲调动听之极,引人入迷。 《A大调弦乐六重奏》作品48,作于1878年,弦乐六重奏的乐器配置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两把,这部弦乐六重奏拥有众多漂亮的旋律,声音的色彩也是极具特色。小提琴音色明亮,而且配合出来的和声色彩也非常迷人,是那种特有的斯拉夫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提琴的声音比较低沉,虽然暗淡一些,但暖厚舒服。大提琴虽然很少作为主角出现,但两把大提琴使得音色更加饱满浑厚,因此使得这部作品在声音上也非常迷人。这部作品的编排也是与众不同,乐章竟然能没有慢板乐章,除了第三乐章是一个急板之外,其他3个乐章的速度和情绪基调比较接近,第一、 二、四乐章都含有速度不太快的快板,这样就使得整部作品听起来也并不累,而且还能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拥有优美动听的旋律,加上民族气息浓郁色彩的音色,使得这部作品非常具有吸引力,绝对是一部不可不听的室内乐作品。
--
8
皮蕾丝《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皮蕾丝《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为了庆贺皮蕾丝70岁生日,发行了这套合辑,收录了皮蕾丝的全部独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以及她最擅长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肖邦的夜曲。湖水般的清澈、诗人般的敏感,从皮蕾丝演奏的音乐里就能听出她的性格,不为名利所动,也并不积极扩充曲目。作为一个不常录音,现场演出也越来越少的艺术家,这套合辑对乐迷们而言非常珍贵。 皮蕾丝(Maria Joao Pires,1944-)葡萄牙女钢琴家。她的演奏,音色极美,又善于在节奏与分句处理上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其演奏的莫扎特、肖邦,都极具魅力。她和杜梅、王建一起,已形成室内乐的最佳搭档,其演绎的室内乐作品有一种清新的美感。 皮蕾丝在乐坛一开始就是凭着她音色优美、乐思纯净无瑕的莫扎特演奏受到瞩目。她和莫扎特的关连,或许只能以天赋来解释。因为她7岁的音乐会上就是弹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不过这还不是她最早举行的独奏会,因为身为神童的她,5岁就开了第一场独奏会。因为她有着这样惊人的禀赋,葡萄牙政府在她9岁时就颁发青年音乐家奖章给她。而因为她杰出的天份,家人也非常注意她的音乐修养,让她在里斯本音乐院毕业后,立刻前往德国慕尼黑音乐院,投入钢琴家恩格尔的门下。恩格尔的影响对皮蕾丝肯定是很大的,因为恩格尔本人就是专精维也纳古典乐派演奏风格的莫扎特名家,他也为华纳灌录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全集的录音,是禀承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名家(恩格尔本人则是法国钢琴家科托的学生)。 皮蕾丝后来在1970年赢得布鲁赛尔为贝多芬诞生200周年纪念举行的贝多芬大赛首奖,也因此早期是以弹奏贝多芬闻名,同时在肖邦、巴赫和舒伯特(她为华纳录了许多舒伯特奏鸣曲)演奏上也相当受到好评,但后来她却因为灌录了一套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在欧洲也由法国华纳发行),成绩斐然而忽然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这其实是她始料所未及的。但究其原因则不难了解,身为神童的皮蕾丝,早年在作曲上的训练给了她对音乐深入的认识,使她在演奏时不追求单纯的技巧为满足,而以探索音乐性灵层面为目标。她往往能从乐曲的结构去寻找乐曲的真义与美感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她会成为伟大莫扎特诠释者的原因,因为她所演奏的莫扎特,不仅仅有官能的美,还有一种结构上的平衡美。
19
22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