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佩·罗梅罗《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2.7万

佩佩·罗梅罗《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佩佩·罗梅罗演奏伟大的作曲家罗德里戈的作品,包括著名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和《绅士幻想曲》。《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问世,成功地为吉他音乐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也因着此曲兼具繁复技巧与音乐性的高度挑战,多年来始终是所有吉他协奏曲中演出频率最高的乐曲,同时也被视为对演奏家的最佳试金石,被誉为三大吉他协奏曲之一。 《绅士幻想曲》这首协奏曲来自17世纪西班牙作曲家桑斯,桑斯是当时的巴洛克吉他高手,他于1674年出版的一本曲集,因大部分为当时流行于西班牙的舞曲,所以有西班牙民族乐派鼻祖的称号。罗德里戈因他太太用钢琴演奏桑斯作品,产生了创作此曲的念头。此曲作于1954年,呈献给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1958年3月由塞戈维亚演奏吉他,约达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首演。《绅士协奏曲》的标题,绅士可理解为塞戈维亚,也可理解为桑斯。
节目(13)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克里普斯《1950-1958年录音辑》
25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约瑟夫·克里普斯与伦敦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50-1958年间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海顿、门德尔松的著名交响乐作品,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 约瑟夫·克里普斯(Josef Krips,1902-1974)奥地利指挥家。以擅长指挥贝多芬和莫扎特作品著称。在家乡维也纳学习音乐,1921年在维也纳民族歌剧院开始其职业生涯。1933-1938年和1945-1950年先后两次担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指挥。1950-1953年和1954-1963年相继担任伦敦交响乐团和布法罗爱乐乐团指挥。1963-1970年担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多次到欧美管弦乐团担任客座指挥。 由于受到早年技术条件的限制,约瑟夫·克里普斯留下的录音并不多。一般认为,他的指挥风格相对保守而典雅,其棒下的德奥作品显得原汁原味。
波利尼、阿巴多《诺诺·三部作品》
37
这张专辑收录了意大利当代著名作曲家路易吉·诺诺的三部作品:《波浪的力与光》(为女高音、钢琴、管弦乐与磁带而作)、《平静中的痛苦》(为钢琴、磁带而作)、《智慧的辨证对位》(为磁带而作)。
约书亚·贝尔《勃拉姆斯之爱》
---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钢琴家杰瑞米·丹克、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几部室内乐作品。这些作品都与勃拉姆斯、舒曼及约阿希姆有关,三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启发了贝尔与伊瑟利斯完成这个录音。 贝尔表示在将近30年前的一个音乐节上,认识了伊瑟利斯,从此他们成为好友并经常一同演出,而他们合作录音也已10多年。因此由他们合作演奏专辑中的这些作品,自然极为恰当。2016年初,两人在欧洲巡迴演出勃拉姆斯《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备受好评,也因而催生了这张专辑。而事实上他们两人合作此曲已历时多年,默契十足,再加上优异的圣马丁室内乐团的配合,终于成就了这份别具意义的录音。而这张专辑便是贝尔与伊瑟利斯将近三十年交情最好的庆贺与纪念。 《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由于它出色的创作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最著名的双重协奏曲之一。这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管弦乐创作最成熟阶段的作品。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那就是在浪漫主义的内容之中,求诸贝多芬等先贤,显现出典雅、深刻的古典主义气质。整部作品旋律优美,情绪跌宕起伏。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作于1854年。作为勃拉姆斯创作的第一部钢琴三重奏,同时也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室内乐作品,此曲确立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即明亮愉悦、极力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均衡。这部三重奏的旋律非常朴实优美、内涵丰富,可形容为“彩虹飞架、彩蝶飞舞、夜莺歌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这里,真正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你去细心的品味,听得越多,越能品出个中滋味。还是那句话,流行音乐、轻音乐是听,味道甜得很,容易入口也容易厌倦;古典音乐是品,就像咖啡、美酒,只要你用心尝试,便会欲罢不能,它可以伴你一辈子,而且在每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心境中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来。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洛维兹的演奏精选辑,选自1962-1973年间的录音。曲目包括:舒伯特《即兴曲》、肖邦《圆舞曲》《前奏曲》《马祖卡》、斯卡拉蒂《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音乐瞬间》、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李斯特《安慰曲》、德彪西《前奏曲》、斯克里亚宾《纪念册的一页》《练习曲》、舒曼《童年情景》等。 霍洛维兹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只要聆听过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将他的音乐与其他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区分开来。霍洛维兹是浪漫派钢琴演奏的最后一个巨人。很多人都会将“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维兹面前,他们才会发觉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是多么的想当然。他的演奏会让你豁然明了,原来浪漫的本质是“激情”。霍洛维兹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在大师的晚年,演奏时的动作幅度已经很小。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人的迟缓,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步入举重若轻,举轻如重的化境中去了。 霍洛维兹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但是同时,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霍洛维兹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左手的重要性。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
1.3万1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这张专辑收录了玛塔·阿格丽奇演奏的代表曲目,包括: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巴赫《第二组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玛塔·阿格丽奇(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具有女性钢琴演奏者少见的力道、速度与外放的性情,这让她的演奏风格无法被归为女性钢琴演奏者的派系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阿格丽奇具有像男性钢琴演奏者一样粗壮的手臂、结实的手指,所以可以和注重力量与炫技的男性钢琴演奏者相比较。例如,在弹奏轻柔的乐曲时,她的手指只要平贴于键盘,就可以发出按压到底的音色。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时,也可以运用双手敲击出足够的音量。同时,阿格丽奇的演奏也并非一味生猛,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她更注重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 从具体的演奏上看,阿格丽奇的突出特点是快,即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以及手指的速度快。例如,弹奏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即可弹奏完。在此基础上,她的琴音可以为了求速度、求表情而不用顾及声音是否细腻。 很少有音乐家像钢琴演奏者玛塔·阿格丽奇那样被耀眼光环和神秘面纱同时笼罩。她的光环来自于年轻时的倾城倾国之美,在键盘前无懈可击的技巧。“圣手”一词也许并不能完全恰当地形容玛塔·阿格丽奇,她的特点是狂飙式的奔放激情,像雷鸣闪电般地攫住听众的心。她不但掌握了无懈可击、炉火纯青的惊人技巧,而且气势磅礴,高难度的乐段在她指下宛如等闲,令人难以相信这些力量发自一个身材不过五尺四寸的长发女子。她是一位领导钢琴技巧与美感风格的大师。
1.4万2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什肯纳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什肯纳齐》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演奏的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拉威尔、舒曼、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专辑收录的肖邦作品正可欣赏阿什肯纳齐年轻时期的奇妙丰采,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他对三首中篇练习曲完全掌控的能力与完美的克服曲中艰难技巧部份。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阿什肯纳齐的诠释都应该算是为这些乐曲开启历史新页。以前的钢琴家(其实只需要回想罗森塔尔十足迷人的《降A大调练习曲》)惯于降低乐曲的动态以期仍能保有圆润美丽的音色。阿什肯纳齐在七零年代试着重新以肖邦式的个人观点来诠释李斯特。他在纽约演出李斯特七首超技练习曲就收录在这套专辑中。当年这套录音在听众或乐评界都没有得到好评,因此阿什肯纳齐放弃弹奏完整的十二首练习曲以及向《B小调奏鸣曲》挑战。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有人会认为阿什肯纳齐不缺超凡的技巧,也不乏热情与活力来探索李斯特的作品,或许他唯一欠缺的是碰触到世俗一般人的喜好(例如:《第一号梅菲斯托圆舞曲》中段部份)。李斯特之后的曲子是拉威尔《加斯巴之夜》。在这首曲子里(依我的看法,特别是在),阿什肯纳齐的演出同样无可置疑的具有历史性意义。在我认为,能够拿来当成《加斯巴之夜》评比基准的版本包括吉泽金、米凯兰杰利与富兰梭瓦。阿什肯纳齐的诠释不乏丰富的音色,但是旋律线非常干净。低音声部与黑色浪漫主义色彩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基础,阿什肯纳齐的表现相当完美。无论李斯特还是拉威尔,阿什肯纳齐的表现就像一位杰出的雕塑家,其它诠释者则是壁画家。
6.2万48